《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1)
卷之四(徵集) (1)
1. 卷之四(徵集)
2. 澤蘭
澤蘭,味苦、甘,曰辛誤,氣微溫,無毒。入肝、脾二經。理胎產,消身面、四肢浮腫,破宿血,去癥瘕,行瘀血,療撲損,散頭風目痛,逐癰腫瘡膿,長肉生肌,利關開竅。此係女科佳品,然亦佐使之藥也。《本草》稱其能治百病,未考為訓也。
或問澤蘭每每用之婦人,而不用於男子,豈亦有說乎?夫男女之病,本無分別,而藥味又何須分別。惟是女子善懷,一不得志,而閨中怨憂無以解其鬱,郁無聊之氣,而經血不行,行經作痛,千般怪病,後此生焉。澤蘭氣味和平,又善於解鬱,尤宜於婦人,故為婦科妙藥,非單宜婦人,而不宜於男子也。
或問澤蘭,吾於解鬱而世人未知,豈前人未嘗用之乎?曰:澤蘭解鬱,前人多用之,近人不知者,以其辨之不真耳。世以澤蘭為澤草,誰知澤蘭別是一種草藥,非蘭蕙馨香之藥也。生於楚地,無花,而葉似蘭,而根則宛如蘭也。蘭生於山,而澤蘭發生於水澤,故不曰蘭,而曰澤蘭也。
白話文:
澤蘭,味道苦中帶甘,說它辛辣是錯誤的。藥性微溫,沒有毒性。歸屬於肝經和脾經。能夠調理婦女生產相關的問題,消除身體、臉部和四肢的浮腫,破除體內淤積的舊血,去除腹中腫塊,促進瘀血運行,治療跌打損傷,散頭部風邪引起的疼痛和眼睛痛,排出癰腫瘡膿,促進肌肉生長,疏通關節,使竅穴通暢。這是婦科的良藥,但也屬於輔助藥物。《本草》說它能治百病,這是沒有經過考證的說法。
有人問,澤蘭常常用於婦人,卻不用於男子,難道有什麼說法嗎?男女的疾病,本來就沒有區別,藥物的味道又何必區分男女呢?只是女子容易懷孕,一旦不如意,閨房中的怨恨憂愁無法排解,鬱悶無聊之氣導致經血不順,行經時疼痛,各種奇怪的疾病也因此產生。澤蘭氣味平和,又善於解鬱,特別適合婦人,所以是婦科的妙藥,並不是只適合婦人,而不適合男子。
有人問,澤蘭能解鬱,世人卻不知道,難道前人沒有用過嗎?回答說:澤蘭解鬱,前人多有使用,近人不知道,是因為沒有真正辨認清楚。世人把澤蘭當作水邊的草,誰知道澤蘭是另外一種草藥,並非蘭蕙那種香氣撲鼻的藥材。它生長在楚地,沒有花,葉子像蘭花,根也像蘭花。蘭花長在山上,澤蘭長在水澤邊,所以不叫做蘭,而叫做澤蘭。
3. 萆薢
萆薢,味苦、甘,氣平,無毒。俗呼為土茯苓。入腎、肝二經。善治痹症,祛風寒濕痹,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疼,縮小便明目,逐關節久結,能消楊梅瘡毒。此物敗毒祛邪,不傷元氣,但功用甚緩,可治緩病,而不可治急症者也。近人以之治輕粉結毒,正取其緩消,而不損傷元氣故耳。
然而,經年累月殊無功效者,單藉一味以作湯,而不加補氣血之味也。苟用補氣血之藥,加人參、耆、朮、茯苓、麥冬、熟地、山藥、元參、地骨皮、沙參之類,用草精數兩,先煮湯以煎藥,不須十劑,而輕粉之毒全消,楊梅之毒亦散矣。
或問萆薢非土茯苓,別一種也,萆薢生於川蜀,而土茯苓處處有之,未可以二物而合為一也。曰:萆薢,即土茯苓也,豈特一特而兩名之,一曰拔葜;一曰冷飯塊,一曰岐良,是一物而五名。生於川蜀者曰萆薢,其生於他處者,隨俗名之,正不止四名已也。大約川蜀所產為第一,他處用一兩者,川蜀只消用五錢,故古人取川中萆薢,而不取他處也。然而,生他處者,未嘗不可解楊梅結毒,要之地產雖殊,而秉性無各別耳。
白話文:
萆薢,味道苦中帶甘,藥性平和,沒有毒性。俗稱它為土茯苓。它主要作用於腎經和肝經。擅長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像是腰背冷痛、筋骨抽痛等,也能幫助小便順暢、使眼睛明亮,還能化解關節中長期累積的阻塞,並且可以消除梅毒的毒素。這種藥材具有解毒、去除邪氣的功效,而且不會傷害身體的元氣,但藥效較為緩慢,適合治療慢性疾病,不適合處理急症。現在有人用它來治療因輕粉(一種傳統藥物)中毒引起的毒素累積,就是看中它能慢慢地消除毒素,又不會損傷元氣的特性。
然而,如果長期服用卻沒有效果,可能是因為單獨使用萆薢來煮湯,而沒有搭配補氣血的藥材。如果配合使用補氣血的藥物,像是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麥冬、熟地、山藥、元參、地骨皮、沙參等,並用數兩的萆薢先煮成湯來煎藥,不用十劑,輕粉的毒素就能完全消除,梅毒的毒素也能散去。
有人問:萆薢不是土茯苓,是另一種不同的藥材吧?萆薢產於四川,而土茯苓到處都有,不能把兩種藥材混為一談吧?我說:萆薢就是土茯苓,它只是同一個東西有不同的名稱而已,又叫做拔葜、冷飯塊、岐良,總共有五個名字。生長在四川的稱為萆薢,生長在其他地方的就隨當地風俗稱呼,絕對不只四個名字。一般來說,四川產的萆薢品質最好,其他地方的用一兩,四川的只需要用五錢就夠了,所以古人才會選用四川的萆薢,而不選用其他地方的。但是,其他地方產的也不是不能解梅毒的毒素,只是產地不同,藥性沒有什麼差異而已。
4. 豨薟
豨薟,味苦,氣寒,有小毒。一云:性熱,無毒者非。入腎。療暴中風邪,口眼喎斜,治久濕濕痹,腰腳痠痛,主熱匿煩滿。然散人之真氣,尤不宜服,不宜用,而入之茲編者,何也?蓋腎經之藥,藥品中尤少,腎犯風邪濕氣,又尤難治,姑存之,以治腎中風濕之病。不知何故古人盡稱此品,近人亦多樂用之,且有贊其百服則耳目聰明,千服則鬚髮烏黑,追風逐濕。猶作泛等閒語,此真殺人之語也。
余客閩,有一貴人卒然中風,餘切其脈,絕無浮象,甚微細欲絕。余曰:此真氣虛絕將脫之症。急用參、耆、熟地、山茱、麥冬、五味之藥,大劑投之,一劑而神思清,再劑而語音出。余咎其平日之縱欲也。貴人曰:余已絕欲數年矣,尚恐欠健,日服補劑,病乃中風。而先生絕不治風,竟用大補血氣、填益精髓之品,以救吾命,此僕所不解也。
余問所用是何補藥。曰:客有勸余服豨薟丸者,服之已一年矣。余曰:是矣。豨薟耗人真氣,豈可常服。曰:然。余服之,久不見功效,心竊疑之,今聞先生之教,乃恍然大悟,瓶中余藥,呼兒盡棄之。恪遵吾方而全愈。嗟乎!貴人幸遇吾,得不死。此吾所見治而知豨薟之殺人也。
而余所不及是聞者,不甚多乎。雖然,豨薟亦非能殺人,不善用之,多致殺人耳。而善用之若何。中風之症,必問其腰間素有水濕之癬否。有水濕之癬,又必問其腎囊之乾溼若何。腎中有風,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腎中有濕,其人必然囊破而瘡。即用豨薟,亦必與人參、白朮大劑共用,又何至誤殺人乎。
至於濕痹腰腳痠疼之症,又必加入薏仁、茯苓、黃耆、芡實同施,始萬全也。
或問豨薟為舉世嘉尚,而先生棄之至此乎。夫豨薟未嘗無功,余慮人誤認補味,而常用之耳。風濕入腎者尤難治,存豨薟而不刪去者,正備妙用耳。不然,防己可祛腎內之風濕,存防己可,必復取豨薟,正以豨薟功用勝防己,其耗散精血,亦遜於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薟。
蓋防己治腎內之風濕,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貽害。若豨薟則不妨一用,而至於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白話文:
豨薟,味道苦澀,藥性寒涼,帶有微小的毒性。有一種說法是:它的藥性是熱的,沒有毒性,這是不正確的。豨薟主要作用於腎經。它可以用來治療突然發生的中風,導致口眼歪斜,也可以治療長期的風濕性關節炎,以及腰部和腿部的痠痛,主要針對體內有熱、感到煩躁不安的情況。但是,豨薟會耗散人的真氣,尤其不適合長期服用,本不應收錄在藥典中,之所以將它收入,是因為治療腎經的藥物非常少,而且腎臟受到風邪和濕氣侵襲時又非常難治,所以姑且保留它,用來治療腎臟中的風濕疾病。不知道為什麼古代的人都稱讚這種藥,現代人也多喜歡使用它,甚至有人說服用一百次可以讓耳朵和眼睛變得靈敏,服用一千次可以讓鬍鬚和頭髮變黑,驅散風邪和濕氣。這些話語聽起來就像平常的閒談,但實際上是會害死人的。
我曾經在福建做客時,遇到一位貴人突然中風,我把脈後發現他的脈象完全沒有浮脈,反而非常微弱,幾乎要消失。我說:這是真氣虛弱到即將脫離的症狀。於是立即使用人參、黃耆、熟地、山茱萸、麥冬、五味子等藥材,加大劑量給他服用。服用一劑後,他的神智就清醒了,服用第二劑後,就能說話了。我責怪他平日過度縱慾。貴人說:我已經禁慾好幾年了,還擔心身體不夠健康,每天都服用補藥,結果還是中風了。而先生您完全不治療風邪,反而用大補氣血、填補精髓的藥物來救我的命,這是我不明白的地方。
我問他服用的是什麼補藥。他說:有客人勸我服用豨薟丸,我已經服用一年了。我說:問題就在這裡!豨薟會耗散人的真氣,怎麼可以長期服用?他說:是啊,我服用這麼久都沒有看到效果,心裡就有些懷疑,今天聽了先生的教導,才恍然大悟,把剩下的藥丸全部丟掉了。之後,他按照我開的藥方調理,完全康復了。唉!這位貴人幸好遇到了我,才得以不死。這就是我親眼所見,並了解到豨薟會害死人的案例。
我沒有聽聞過的這種情況,還不算是很多嗎?雖然說,豨薟本身並不是會殺人,只是因為不善於使用,才導致很多人喪命。那麼,該如何善用它呢?中風的病症,一定要先問清楚患者的腰部是否有水濕引起的皮膚病。如果有的話,還要問清楚患者的陰囊是乾燥還是潮濕。腎臟裡有風邪,病人一定會感到腰痛而且沉重;腎臟裡有濕氣,病人一定會陰囊破損,長出瘡。即使要使用豨薟,也必須與人參、白朮等藥材大劑量一起使用,又怎麼會發生害死人的情況呢?
至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痠痛的症狀,一定要加入薏仁、茯苓、黃耆、芡實等藥材一起使用,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有人問:豨薟被世人廣泛推崇,而先生您卻如此唾棄它,這是為什麼呢?豨薟並不是沒有一點功效,我只是擔心人們誤認為它是補藥,而經常使用它。風濕侵入腎臟的病症尤其難治,保留豨薟而不刪除它,正是為了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不然的話,防己可以驅除腎臟中的風濕,保留防己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使用豨薟呢?正是因為豨薟的功效勝過防己,而且它耗散精血的程度也比防己小。所以,才保留了防己,也仍然保留了豨薟。
防己治療腎臟中的風濕,只能用一次來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不能再次使用,以免造成危害。而豨薟可以偶爾使用一次,至於再次使用,則不可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