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堪

《史載之方》~ 卷下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9)

1. 治痢諸方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非時或食後少時,水一盞,磨沉香少許,生薑一片,同煎八分,初服三四服,覺膈快,便不須服,卻只常服丸子,候三兩日間,覺似壅,即進一服,此散子不常服。

又方。

天麻(麵裹炮),肉蓯蓉(酒浸一宿),熟乾地黃(好者),菟絲子(酒浸一宿)山藥,柏子仁(各半兩),萆薢,茯苓白芍藥,(各半兩),牛膝(去頭,四分),人參(七錢),枳實(一分,麵炒過)木香(一錢半)

上為細末,搗薏苡仁為粉,煮作稀糊,丸如梧子大,陰乾,每日空心,濃煎,糯米湯入鹽,下五十丸,治小兒腹中有氣不散,而臟腑微澀,夜有盜汗。

使君子(三錢),京三稜,萆薢,白茯苓鱉甲,人參(各一分),黃耆(一錢),獨活(二分)肉豆蔻(二個),木香(一錢半),甘草(二錢)

上為細末,非時,水半盞,煎二錢,煉取三分,去滓服,覺氣散,則已之,不可多服。

治小兒瀉,本因傷水。

訶子,白朮,白芍藥(各一分),甘草(炙)蒺藜,獨活,厚朴(去皮,各二分),黃連(半分,炒)肉豆蔻(一枚)

上為粗末,煎一錢許,去滓服,水七分,煎至半盞。

久便血。

黃連(一錢,炒半焦),白蒺藜(去刺,半兩),槐花(炒焦),獨活訶子(炮取肉),枳實(炒焦),荊芥穗,蔓荊子(各一分)木香(一錢半),白芍藥(三分),甘草(二錢,炙)

上為細末,食後,水一盞,煎三錢匕,取七分,和滓服,或煉蜜丸如梧子大,清湯下三四十丸,無時日,一服或二服。

治小兒急慢驚風。

人參(半兩,好者),天麻(炮),天南星(炮),黃耆,芎藭,(各二錢),薏苡仁,獨活,伏神,蔓荊子(各一分),鱉甲(酥炙黑),木香(各一分半),甘草(一分),半夏(薑製,一錢半),乾蠍(四個,全者,用糯米同炒,米熟為度),麝香(同硃砂研),硃砂(令兩臨脈旋入少許。)

上為細末如飛塵,入硃砂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同煎三四沸,與三匙頭,如更發數,即添麻黃一味,並煎服,不入麻黃如大府冷,即添白朮末一二豆粒許,同煎,小兒藥、宜服細末,取其氣液之全,唯是止瀉痢,乃作丸耳。

治血滯精虛,肛門癢痛成痔。

白蘞,黃耆(炙各半兩),槐花(微炒),茯苓白芍藥,甘草(炙),當歸(去苗,各一分),南木香(錢半)枳實(炒焦,錢半),白蒺藜(三錢)

上為粗末,非時,水一盞,煎三四錢匕,取八分,去滓服,每日空心,先服鹿茸青鹽丸,方在前。卻日進三四服,以去痔根,初服只一二服,俟服青鹽丸及旬日,自然可載此藥,後續進兩三服,二藥相兼而進,久可以去其根本,下血日多,即令人心忪,無情緒,意思不悅,宜戒酒,慎護,病雖已止,宜服此二藥。

白話文:

治痢諸方

第一方: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非飯點或飯後不久服用,用一盞水,加少許研磨的沉香和一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八分滿。初期服用三到四劑,覺得胃部舒暢即可停服此散劑,改服丸劑。三到兩天后,若感覺脹滿,再服用一劑此散劑。此散劑不可經常服用。

第二方:天麻(麵粉裹蒸)、肉蓯蓉(酒浸泡一夜)、熟地黃(品質好的)、菟絲子(酒浸泡一夜)、山藥、柏子仁(各半兩)、萆薢、茯苓、白芍藥(各半兩)、牛膝(去頭,四分)、人參(七錢)、枳實(一分,麵粉炒過)、木香(一錢半),研磨成細粉,再將薏苡仁搗成粉末,煮成稀糊狀,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陰乾。每日空腹服用,用濃煎的糯米湯(加鹽)送服五十丸。此方治小兒腹中氣滯不散,臟腑略顯澀滯,夜間盜汗。

第三方:使君子(三錢)、京三稜、萆薢、白茯苓、鱉甲、人參(各一分)、黃耆(一錢)、獨活(二分)、肉豆蔻(兩個)、木香(一錢半)、甘草(二錢),研磨成細粉,非飯點服用,用半盞水煎煮二錢藥材,煎至三分,去渣服用。感覺氣體排出即停服,不可服用過多。

第四方:治小兒因傷寒導致的腹瀉:訶子、白朮、白芍藥(各一分)、甘草(炙)、蒺藜、獨活、厚朴(去皮,各二分)、黃連(半分,炒)、肉豆蔻(一枚),研磨成粗粉,煎煮約一錢藥材,去渣服用,用七分水煎至半盞。

第五方:久便血:黃連(一錢,炒至半焦)、白蒺藜(去刺,半兩)、槐花(炒焦)、獨活、訶子(炮製取肉)、枳實(炒焦)、荊芥穗、蔓荊子(各一分)、木香(一錢半)、白芍藥(三分)、甘草(二錢,炙),研磨成細粉,飯後用一盞水煎煮三錢藥材,取七分藥汁,連渣服用;或製成煉蜜丸,梧子大小,用清湯送服三十到四十丸,無需固定時間,一到兩劑即可。

第六方:治小兒急慢驚風:人參(半兩,品質好的)、天麻(炮製)、天南星(炮製)、黃耆、川芎(各二錢)、薏苡仁、獨活、伏神、蔓荊子(各一分)、鱉甲(酥炙至黑色)、木香(各一分半)、甘草(一分)、半夏(薑汁制,一錢半)、乾蠍(四個,完整的,用糯米同炒至米熟)、麝香(與硃砂研磨)、硃砂(少量,沿脈絡旋轉加入),研磨成細粉如飛塵,加入少許硃砂和麝香,每次服用二錢,煎煮三到四沸,服用三匙。若症狀加重,可加入麻黃同煎服用;若服用無麻黃後感覺腹部寒冷,可加入一到兩粒白朮末同煎。小兒藥宜研磨成細粉,以保留藥物的氣味和藥液。僅止瀉痢方劑需製成丸藥。

第七方:治血瘀精虛,肛門癢痛成痔:白蘞、黃耆(炙,各半兩)、槐花(微炒)、茯苓、白芍藥、甘草(炙)、當歸(去苗,各一分)、南木香(一錢半)、枳實(炒焦,一錢半)、白蒺藜(三錢),研磨成粗粉,非飯點服用,用一盞水煎煮三到四錢藥材,取八分藥汁,去渣服用。每日空腹服用,先服用鹿茸青鹽丸(方劑在前),然後每日服用此方三到四劑,以去除痔瘡根源。初期只服用一到兩劑,待服用鹿茸青鹽丸十天左右,再服用此藥。之後再服用兩到三劑,兩種藥物配合服用,長期服用可以根治。出血量大時,會讓人心悸、情緒低落,應戒酒,小心護理。即使病症已止,也應繼續服用這兩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