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少陰之氣,上通於舌下,若有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是無熟也。背為陽,陽虛陰盛,則背惡寒也。經曰:背惡寒者,發於陰也。當灸之,宜灸背俞。與附湯服之,以附子為君,溫經散寒。茯苓為臣,而泄水寒之氣。以白朮、芍藥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參為使,而補其陽,以益其無氣而散其陰邪也。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當少陰的氣脈,向上連通到舌下的時候,如果體內有熱象,就會出現口乾舌燥且口渴的情況。若口腔內感覺溫和,這表示體內並無過多的熱氣。背部屬於陽,當陽氣虛弱而陰氣過盛時,便會感到背部寒冷。經典上提到:感到背部寒冷,是由陰氣過盛所引起。這種情況適合用灸法治療,應灸背部的俞穴。同時服用附子湯,以附子作為主要成分,用來溫暖經絡並驅散寒氣。茯苓為輔助成分,用來排解體內的水濕寒氣。白朮和芍藥則用作調節,幫助中和體內的濕氣。人參則作為引導成分,用來補充陽氣,增強體力並驅散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