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十—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4)

1. 蚌粉

(附:肉)

味鹹,氣寒。生江湖。大者長七八寸,狀如牡蠣輩;小者長三四寸,狀如石決明輩,其肉可食,殼可為粉。蜆殼、瓦壟子,主治多同。

主解熱,燥濕,化痰,濕腫,水嗽,擦陰瘡。

附:肉,味甘、咸,氣冷。主止渴,除熱,解酒毒。

白話文:

蚌粉:

味道鹹,性質寒涼。生長在江河湖泊中。大的長約七八寸,形狀像牡蠣之類;小的長約三四寸,形狀像石決明之類。它的肉可以食用,殼可以磨成粉使用。蜆殼、瓦壟子的功效,與它大致相同。

主要功效是解退熱氣,去除濕氣,化解痰液,消除濕腫,治療水腫引起的咳嗽,擦拭陰部瘡瘍。

附帶說明:蚌肉,味道甘甜、鹹,性質寒涼。主要功效是止渴,消除熱氣,解除酒毒。

2. 蛤蜊粉

即海粉,味鹹,氣寒。生東南海中。白殼紫唇,大二三寸,火煅其殼作粉,不入煎劑。

主熱痰,濕痰,老痰,疝氣,白濁,帶下;同香附末、薑汁調服,治心痛;油調,塗湯火傷。

按:蛤粉,乃腎經血分之藥,故主濕嗽腎滑之疾;又寒制火,而咸潤下,故能降焉;寒散熱,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堅者軟之以咸,取其屬水而性潤也;濕者燥之以滲,取其經火化而利小便也。

白話文:

蛤蜊粉,就是指海蛤的粉末,味道鹹,性質寒涼。生長在東海、南海一帶。它的外殼是白色,邊緣呈紫色,大的有二、三寸。將蛤蜊殼用火煅燒後磨成粉末,這種粉末不適合放入煎煮的藥劑中。

主要用於治療熱痰、濕痰、老痰、疝氣、男性精液混濁、女性白帶異常等症狀。和香附粉末、薑汁調和後服用,可以治療心痛;用油調和後,塗抹在燙傷、火傷的患處。

蛤蜊粉,是屬於腎經血分的藥物,所以主要治療因為腎虛導致的濕咳和腎精滑洩等疾病。又因為它性質寒涼可以制約火熱,味道鹹可以使氣向下運行,所以能夠降火。寒涼可以驅散熱邪,鹹味能使藥效走入血液,所以能夠消散腫塊。堅硬的病症可以用鹹味來軟化,是因為它屬於水類且性質潤澤;潮濕的病症可以用滲泄的方法使之乾燥,是因為蛤蜊殼經過火煅燒後能利小便。

3. 馬刀

味辛,氣微寒。有毒。生江湖。似蚌而小,形狹而長,其類甚多,長短大小,厚薄斜正,雖有不同,而性味功用則一也,凡使,用殼煉粉。

主水癭、氣癭、痰飲。

白話文:

味道辛辣,氣性稍微寒涼。有毒。生長在江湖邊。外形像蚌但比較小,形狀狹長,種類很多,長短大小、厚薄斜正都有不同,但藥性、味道和功效都一樣。凡是要使用,都用它的殼煉製成粉末。

主要治療水癭、氣癭和痰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