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十— (10)
卷之十— (10)
1. 孩兒魚
味甘,有毒。
主瘕疾。
白話文:
味道甘甜,但有毒。
主要治療腹部腫塊類的疾病。
2. 黃顙魚
味甘,氣平。微毒。無鱗,似小鮎,腹下黃,背上青黃,腮下有二橫骨,兩須,有胃,群遊作聲軋軋。
主煮食,消水腫,利小便;燒灰,治瘰癧,久潰不收斂及諸惡瘡。
白話文:
黃顙魚,味道甘甜,性平,略帶一點毒性。這種魚沒有鱗片,外形像小型鯰魚,腹部是黃色的,背部則是青黃色。牠的腮部下方有兩條橫向的骨頭,嘴邊有兩根鬍鬚,並且有胃。黃顙魚喜歡成群結隊地游動,游動時會發出軋軋的聲音。
主要用來煮食,可以消除水腫,促進排尿。將黃顙魚燒成灰,可以治療瘰癧(淋巴結核),以及長期潰爛無法收口的傷口和各種惡性瘡瘍。
3. 河豚
(附:肝及子)
味甘,氣溫。有毒。生吳、越最多。狀如蚪鬥,大者尺余,背色青白,有黃縷,無鱗、無鰓、無膽;一種色炎黑,有文點,毒尤甚。煮忌煤炱落中,與荊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烏頭、相反,宜荻筍、蔞蒿,畏橄欖、甘蔗、蘆根、糞汁。
主去濕氣,理腰腳,去痔疾,殺蟲。
附:肝及子,有大毒。主疥癬蟲瘡,同蜈蚣燒研,香油調搽之。
白話文:
河豚,味道甘甜,性溫。有毒。在吳、越一帶產量最多。外形像蝌蚪,大的有一尺多長,背部呈青白色,有黃色的條紋,沒有鱗片、鰓和膽。其中一種顏色是黑色的,有斑點,毒性更強。烹煮時要避免煤灰掉進去,它和荊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烏頭這些藥材相剋,適合與荻筍、蔞蒿一起食用,怕橄欖、甘蔗、蘆根、糞汁。
主要功效是去除體內濕氣,調理腰腿不適,治療痔瘡,殺滅寄生蟲。
附:河豚的肝臟和卵子,毒性非常大。主要用於治療疥瘡、癬瘡等皮膚病,可以和蜈蚣一起燒過研磨成粉,用香油調和後塗抹患處。
4. 豚魚
味鹹,氣腥。生海中為海豚;生江中為江豚。舟人候之占風,其中有曲脂,點燈照樗蒲即明,照讀書、工作即暗,俗言懶婦所化也,肉不中食,膏和石灰艌船良。
主飛屍,蠱毒,瘴瘧,作脯食之。肪主瘡癬,殺蟲。
白話文:
味道鹹,氣味腥臭。生長在海裡的叫做海豚;生長在江裡的叫做江豚。船夫觀察牠們的動向來判斷風向。牠們體內有一種彎曲的脂肪,用來點燈照賭具就會明亮,用來照書本、工作就會昏暗,民間傳說這是懶惰的婦人死後變成的。牠的肉不適合食用,牠的油脂和石灰混合可以用來塗船,效果很好。
主治飛屍病、蠱毒、瘴氣引起的瘧疾,可以把牠做成肉乾食用。牠的脂肪可以治療瘡癬,殺滅寄生蟲。
5. 鮫魚
(附:皮)
味甘,氣平。生近海諸郡。青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方珍之,大者尾長數丈,能傷人,種類狀貌不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賊,小者子隨母行,驚即從口入母腹中。
主作鱠,補五臟,功亞於鯽。
附:皮,主治心氣,鬼疰,蠱毒,食魚鱠成積不消。
白話文:
(附:皮)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生長在靠近海邊的各個郡縣。牠們有著青色的眼睛和紅色的臉頰,背部有像鬃毛一樣的突出物,腹部下方有翅膀,肉質肥美,南方人將牠們視為珍品。體型大的鮫魚尾巴長達數丈,能傷害人。鮫魚的種類和外貌都不一樣,但牠們的皮膚都有沙粒狀的粗糙感,可以像木賊一樣用來摩擦木頭。小鮫魚會跟著母親行動,當遇到驚嚇時,會從母親的口中鑽入腹中躲藏。
主要用來做魚膾,可以補益五臟,功效僅次於鯽魚。
附:鮫魚皮,主要用來治療心氣不足、鬼疰(一種病症)、蠱毒,以及因食用魚膾而引起的積食不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