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8)

1. 鱅魚

味甘,氣溫。頭最大,目旁有骨名乙,狀似鰱而色黑,味亞於鰱,然鰱美在腹,鱅美在頭也。

主暖胃,已疣。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溫和。頭部最大,眼睛旁邊有塊骨頭叫做「乙」,形狀像鰱魚但顏色較黑,味道比鰱魚差一些,不過鰱魚美味的地方在腹部,鱅魚美味的地方則在頭部。

主要能溫暖腸胃,消除疣。

2. 赤眼魚

味甘,氣溫。有赤脈貫瞳,身圓而長,細鱗,青質赤章。

主暖胃和中。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溫。眼睛有紅色血絲貫穿瞳孔,身體圓長,有細小的鱗片,身體是青色而帶有紅色斑紋。

主要功效是溫暖腸胃,調和脾胃功能。

3. 白魚

味甘,氣平。形窄,腹扁,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多細刺。

主開胃,下氣,去水氣。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外形狹窄,腹部扁平,魚鱗細小,頭部和尾部都向上翹起,肉中有很多細小的魚刺。

主要功能是開胃,使氣往下走,去除體內多餘的水氣。

4. 草魚

味甘,氣溫。形長,身圓,肉厚而鬆,狀類青魚,有青白二色,白者味勝。

主暖胃和中,能發諸瘡。

白話文:

味道甘甜,屬性溫和。外形細長,身體圓胖,肉質肥厚鬆軟,外型類似青魚,有青色和白色兩種,其中白色的味道更佳。

主要功效是溫暖脾胃、調和中氣,還能使各種瘡瘍發出來。

5. 石首魚

乾者名鯗,味甘,氣平。形如白魚,身弱骨細,鱗黃色如金,首有白石兩枚,瑩潔如玉,四月來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取之,潑以淡水,皆圉圉無力,初水來而白者,甚佳。

主開胃,益氣。

鯗:主炙食,能消瓜果成水,又治暴下痢,及卒腹脹不消。

白話文:

乾燥後的石首魚叫做鯗,味道甘甜,性平。外形像白魚,但身體較弱、骨頭細小,魚鱗是黃色像金子一樣,頭部有兩塊白色的小石頭,晶瑩剔透如同玉石。每年四月從海洋而來,綿延數里,聲音像打雷一樣。漁民捕獲後,用淡水潑灑,魚就會虛弱無力。剛上岸時魚身呈現白色的,品質最好。

主要功效是開胃、補益氣力。

鯗:適合用烤的方式食用,可以幫助消化瓜果,使之化為水分,又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腹瀉,以及突然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6. 鱤魚

味甘,氣平。

主食之已嘔,暖胃和平。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氣平和。

主要功效是食用後可以止嘔,溫暖腸胃使其恢復平和。

7. 鯽魚

味甘,氣溫。喜偎泥,不食雜物,故為佳品。同蒜食,生熱;同沙糖食,生疳蟲;同芥菜食,成腫疾;同豬肝、雞、雉、鹿肉食,生癰疽;同麥門冬食,害人。

主溫中,益胃。豬脂煎灰服,治腸癰,和醬汁,塗諸瘡。

按:鯽魚屬土,故有調胃益腸之功。多食,亦動火。

白話文:

鯽魚味道甘甜,性質溫和。它喜歡棲息在泥土邊,而且不吃雜物,因此是很好的食材。如果跟蒜一起吃,會產生熱氣;跟砂糖一起吃,容易生疳蟲;跟芥菜一起吃,會形成腫塊疾病;跟豬肝、雞肉、雉雞肉、鹿肉一起吃,會長癰疽;跟麥門冬一起吃,對人有害。

鯽魚主要功效是溫暖脾胃,增進食慾。用豬油煎成灰服用,可以治療腸癰,和醬汁一起,可以塗抹各種瘡。

總結來說,鯽魚屬性為土,所以有調理脾胃、增進腸胃功能的效果。但如果吃太多,也會容易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