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6)

1. 蛤蚧

(注:原作蚧蛤,改)

味鹹,氣平。有小毒。首如蟾蜍,背綠色,上有黃斑點,如古錦紋,長尺許,尾短,其聲最大,多居木竅間,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洽乃交,兩相抱負,自墮於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覺。凡使,其毒在眼,須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並頭足,勿傷尾,酥炙,蜜炙令黃色,熟搗,口含奔走不喘息者始真,宜丸散中用。

主虛勞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而成瘡,嗽出膿血,闢傳屍鬼物,壯元陽,通月水,利水道,下石淋。

按:蛤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皆得所養,故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氣養陰,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皆用之,取其滋補也。

白話文:

蛤蚧的味道鹹,性質平和,帶有輕微毒性。牠的頭像蟾蜍,背部是綠色的,上面有黃色的斑點,像古代錦緞的花紋。身長約一尺左右,尾巴短,叫聲非常大。牠們大多棲息在樹木的洞穴中,雌雄會互相呼喚,連續幾天情意相合才會交配。交配時,兩者會互相擁抱,然後從樹上掉到地上,即使有人去捕捉牠們,牠們也不會察覺。

使用蛤蚧時,牠的毒性在眼睛,所以必須去除眼睛、甲殼上的肉、尾巴上的肉、腹部的毛、頭和腳,但不要傷到尾巴。將蛤蚧用酥油或蜂蜜烤到呈現黃色,搗爛後,如果含在口中奔跑而不喘氣,才是真品。適合做成藥丸或藥粉使用。

蛤蚧主要用於治療虛勞久咳不癒、肺部積虛熱、久而形成瘡瘍,導致咳嗽吐膿血等症狀。蛤蚧還能驅除傳屍鬼物,補壯元陽,調經,利尿,以及治療尿道結石。

蛤蚧屬於陰性,能滋補水液的源頭,這樣肺和腎都能得到滋養,所以蛤蚧能平喘止渴,功效與人參相同;它能補益氣血,滋養陰液,幫助精力的恢復,扶持虛弱的身體,功效與羊肉相似。近代治療勞損的人都使用蛤蚧,就是看中它的滋補功效。

2. 白花蛇

味甘、咸,氣溫。有毒。湖、蜀、黔皆有,惟蘄擅名。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拂指甲,雖乾枯而眼光不陷。凡使,去頭尾,各去三五寸,酒浸三日,火炙,去皮骨,取肉用。

主一切風證,中風喎斜,暴風瘙癢,大風,小兒急慢驚風,癮疹,白癜風。

按:白花蛇,能透骨搜風,內臟腑,外皮膚,無處不到。蓋蛇性善竄,能引藥至於有風疾處,故也。

白話文:

白花蛇,味道甘甜、帶鹹,性質溫和,但有毒。在湖廣、四川、貴州等地都有出產,但以蘄州出產的最為有名。這種蛇的頭部像龍,嘴巴像虎,身體黑色帶有白色花紋,兩側有二十四個像方勝的紋路,腹部有像念珠般的斑點,嘴裡有四顆長牙,尾巴尖端有一個像指甲的突起,即使是曬乾後眼睛的光澤也不會凹陷下去。使用時,要去除頭尾,各去掉三到五寸,用酒浸泡三天,再用火烤,去掉皮和骨頭,只取肉來使用。

主要治療各種風病,像是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突然發作的皮膚搔癢、大風癩病、小兒急慢驚風、蕁麻疹、白癜風等疾病。

總結來說,白花蛇能深入骨髓搜尋風邪,無論是內臟器官還是皮膚表面,都能到達。這是因為蛇的特性是擅長鑽竄,能引導藥物到達有風疾的地方,所以能發揮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