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九 (10)
卷之九 (10)
1. 陽起石
味鹹,氣微溫。出齊州。以雲頭雨腳、輕鬆如狼牙者佳,其鋪茸茁角者不佳。右腎命門氣分藥。凡使,火煅赤,酒淬七次,研細,水飛過用。
主陰痿,莖頭寒,陰下濕癢,臭汗,暖腰膝,女人子臟中血,瘕癥結氣,寒熱腹痛,月水不定,崩中帶下,子宮久冷無子,兼治冷濕風痹,水腫。
按:陽起石,補助陽氣,下焦虛寒者宜之。病有宿血留滯,風痹、水腫,亦因下焦虛寒所致,得其暖氣回陽,雪消見睍矣。但非久服之劑,慎之。
白話文:
味道鹹,性質稍微溫熱。產於齊州。以像雲朵上面有雨滴,形狀輕鬆像狼牙的為佳,那些表面像鋪著絨毛、長出尖角的就不好。是作用於右腎命門氣分的藥。凡是要使用它,都要用火燒到通紅,再用酒淬火七次,磨成細粉,用水漂洗後才可使用。
主要治療男性陰莖萎軟不舉、龜頭冰冷、陰部潮濕搔癢、散發臭味汗液,可以溫暖腰部和膝蓋。也能治療女性子宮內的血症、腫塊結聚之氣、寒熱引起的腹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子宮長久寒冷而導致不孕,還可以兼治寒濕引起的風濕痺痛、水腫。
按:陽起石,可以補益陽氣,適合下焦虛寒的人使用。疾病有宿血瘀積、風濕痺痛、水腫,也都是因為下焦虛寒所導致,用了它就能夠得到溫暖之氣,使陽氣恢復,像冰雪融化後見到陽光一樣。但它不是可以長期服用的藥物,要謹慎使用。
2. 禹餘糧
味甘,氣寒。生會稽、潞州池澤。形如鵝鴨卵,外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佳。胃、大腸血分重劑。牡丹皮為使。凡使,火煅醋淬,磁缽重擂,水淘,取汁澄之。
主血閉瘕癥,赤白漏下,小腹痛結煩疼,催生,固大腸。
按:禹餘糧,重可去怯,為鎮固之劑。性澀,故主下焦前後之病。
白話文:
味道甘甜,藥性寒涼。產於會稽、潞州等地的池澤。形狀像鵝蛋或鴨蛋,外殼層層疊疊,內部是黃色的,磨成細末像蒲黃一樣,沒有沙子的品質最好。主要作用於胃和大腸的血分,屬於較為強力的藥劑。使用時以牡丹皮作為輔助藥引。凡是要使用此藥,都須先用火煅燒,然後用醋淬過,再用磁缽重力搗碎,用水淘洗,取出沉澱後的汁液。
主要治療血脈閉塞形成的腫塊,婦女赤白帶下,小腹疼痛結塊煩悶,可以催生,也能夠鞏固大腸。
總結來說:禹餘糧,因為質重可以去除怯弱之症,是屬於鎮靜固澀的藥物。藥性收澀,所以主要治療下焦前後部位的疾病。
3. 砒石
味苦、酸,氣熱。有大毒。生信州。生砒黃,以赤色者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為良。畏綠豆、冷水。凡使,盛以小瓷瓶,入紫背天葵、石龍芮,火煅從巳至申,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取出再煅,研萬下用。
主惡瘡、瘰癧腐肉,和諸藥塗之自蝕落;蛇□著手足,腫痛肉爛,以膠清調塗良。
按:砒霜,燥烈純熱,古方用以劫瘧痰。夫藥可治瘧者頗多,何必用此殺人之物,而治不死之病乎?
白話文:
味道苦澀、帶酸味,藥性燥熱,毒性極大。產於信州一帶。天然產出的稱為砒黃,其中以紅色的品質較好;加工製成的稱為砒霜,其中以白色的品質較好。畏懼綠豆、冷水。凡是要使用時,必須裝在小的瓷瓶中,並加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一起用火燒煅,從巳時燒到申時,然後用甘草水浸泡,從申時浸泡到子時,取出後再次燒煅,磨研萬次後才能使用。
主要用於治療惡瘡、瘰癧等造成腐肉的疾病,與其他藥物混合塗抹,可以使腐肉自行脫落;蛇咬傷手腳,導致腫痛、肉腐爛時,用膠清調和塗抹效果很好。
註解:砒霜,藥性乾燥猛烈且極熱,古代方劑用來清除瘧疾痰涎。其實能治療瘧疾的藥物很多,何必使用這種會殺人的東西,來治療不會致命的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