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八 (6)
卷之八 (6)
1. 花椒
(附:椒目)
味辛,氣溫。生蜀地者勝,秦與江淮不及也。株皆相似,蜀椒肉厚,皮有皺紋,子更光黑為異。入肺、脾、命門氣分。杏仁為使,得鹽味佳,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可收水銀。中其毒者,涼水、麻仁漿解之,解面毒。凡使,去目及閉口者,炒熱出汗,隔紙鋪地,碗覆待冷,碾取紅用。
主通三焦,補命門,散寒除濕,解鬱,消食,理痹,止瀉,壯腰膝,縮便頻,除寒嗽,消水腫,祛痰飲,破癥結,殺蛔蟲。
按:椒紅,味辛而麻,氣溫以熱,稟南陽,受西陰,故能入肺散寒,入脾除濕,入右腎補火。叔微云:凡腎氣上逆,以用川椒引之,火自歸元,椒有下達之能也。若傷飽,覺氣衝胸悶,以水吞生椒一二十粒即散,以其消食散寒也。元禮云: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蛔聞藥則動,動則藥出蛔不出,但於嘔吐藥中,加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矣,故仲景烏梅丸中用之。若病不因風寒濕者,勿用。
附:椒目,味苦,氣寒。主腹水脹滿,利小便,腎虛耳鳴、耳聾,膀胱急,及氣喘,盜汗。
白話文:
花椒
味道辛辣,性屬溫熱。生長在四川地區的品質最好,陝西、江淮一帶的就比不上。花椒樹都長得差不多,四川花椒的果肉比較厚,外皮有皺紋,籽更為光滑黑亮,這是它與其他花椒不同的地方。花椒入肺經、脾經和命門的氣分。使用時,以杏仁作為輔助藥,搭配鹽效果更好。忌與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同用,能夠收伏水銀。如果中毒,可以用涼水或麻仁漿來解毒,也能解臉上的毒。凡是要使用花椒,要去除花椒的籽粒和沒有開口的,將花椒炒熱到出汗,隔著紙鋪在地上,用碗蓋住等冷卻,再磨成紅色的粉末使用。
主要功效是疏通三焦,補益命門,驅散寒氣,去除濕氣,解除鬱悶,幫助消化,調理痹症,止瀉,強壯腰膝,減少頻尿,止寒咳,消除水腫,去除痰飲,破除癥瘕積聚,殺死蛔蟲。
說明:花椒呈現紅色,味道辛辣且麻,性屬溫熱,稟受南方陽氣,西方陰氣,因此能入肺經散寒,入脾經除濕,入右腎補火。宋代醫家叔微說:凡是腎氣上逆的情況,可以用川椒來引導,讓火歸於腎元,花椒有向下通達的作用。如果吃得太飽,感覺氣衝胸口發悶,用水吞服十到二十粒生花椒就能緩解,因為它能幫助消化,驅散寒氣。元禮說:凡是人嘔吐,吃藥吃不下去的,一定是有蛔蟲在膈膜間活動,蛔蟲聞到藥味就會騷動,一動藥就吐出來,蟲卻不會出來,只要在止吐的藥中加入炒過的川椒十粒,蛔蟲見到花椒就會頭伏不動。所以張仲景的烏梅丸中才用到了花椒。如果疾病不是因為風寒濕引起的,就不要使用花椒。
附:花椒的籽(椒目)
味道苦,性屬寒。主要功效是治療腹水脹滿,利小便,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耳聾,膀胱急迫,以及氣喘和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