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八 (3)
卷十八 (3)
1. 獺肝
味甘,有毒。主鬼疰蠱毒,卻魚鯁,止久嗽,燒服之。
疏:,獺,水中之獸也。《本經》:味甘有毒。《藥性論》:咸,微熱無毒。詳其功用,應是咸勝甘劣,微溫小毒之物。入肝、入腎之藥也。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損勞極,則五臟之神俱不安,鬼邪相挾而為病。久嗽者,亦勞極所致。水不勝火,火氣上炎,肺為賊邪所幹也。鹹味潤下,俾火氣下降,則肺自清。總之,此藥能益陰氣,補虛損,保勞極,故主如上諸證也。甘鹹善於解毒,故又主蠱毒。獺性嗜魚,故能卻魚鯁也。大抵其功長於治傳屍勞,及鬼疰邪惡有效,故張仲景治冷勞有獺肝散;崔氏治九十種蠱疰傳屍,骨蒸伏連殗殜,諸鬼毒癘疾,有獺肝丸,皆妙。
主治參互
同蘆薈、牛漆、象膽、青黛、胡黃連、啄木鳥頭、狐脾、虎胃、丹砂、天靈蓋,治傳屍勞,能殺勞蟲。孟詵:屍疰,一門悉患者。獺肝一具,燒,水服方寸匕,日再。
葛洪:屍疰鬼疰,乃是五屍之一,又挾諸鬼邪為害,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種。大略使人寒熱,沉沉默默,不知病之所苦,而無處不惡。積月累年,淹滯至死。死後傳人,乃至滅門。覺有此候,惟以獺肝散服之有效。法如上。
除傳屍勞證外無他用,故不著「簡誤」。
白話文:
獺肝味甘,帶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鬼疰、蠱毒,去除魚骨卡喉,以及止咳。服用方法為燒烤後食用。
古籍記載,獺是水生動物。《本經》記載其味甘帶毒,《藥性論》則記載其味鹹、微溫且無毒。綜合其功用來看,應是鹹味較甘味強,微溫且帶少量毒性之物,歸入肝經和腎經。經書記載,邪氣入侵人體,必定是人體氣虛所致。若勞損過度,五臟神氣皆不安寧,便會招致鬼邪侵害而致病。久咳也是勞損過度所致。水克火,火氣上炎,肺部就會受邪氣侵犯。鹹味具有潤下之效,能使火氣下降,則肺部自然清淨。總之,此藥能滋養陰氣,補益虛損,緩解勞損,故能治療上述諸症。甘鹹味具有解毒功效,因此也能治療蠱毒。水獺喜食魚,故能去除魚骨卡喉。總體而言,獺肝最擅長治療傳屍勞以及鬼疰等邪惡疾病,因此張仲景用獺肝配製獺肝散治療虛寒勞損;崔氏則用獺肝配製藥丸治療九十種蠱毒、傳屍勞、骨蒸等各種鬼邪疫病,都十分有效。
與蘆薈、牛漆、象膽、青黛、胡黃連、啄木鳥頭、狐脾、虎胃、丹砂、天靈蓋等藥材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傳屍勞,殺滅勞蟲。孟詵記載:若一家人都患有屍疰,可用一隻水獺肝,燒烤後用水送服,每次服用一湯匙,每日服用兩次。
葛洪記載:屍疰和鬼疰是五種屍疰疾病之一,又會夾雜其他鬼邪作祟,病情變化多端,有三十六種到九十種之多。大致症狀是寒熱交替、沉默寡言、不知病痛所在,卻渾身不適。病情拖延數月乃至數年,最終導致死亡,死後還會傳染給他人,甚至滅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服用獺肝散就能有效治療,服用方法如上所述。
除了治療傳屍勞之外,獺肝沒有其他用途,故無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