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七 (6)
卷十七 (6)
1. 附:白狗血
味鹹,無毒。主癲疾發作。
疏:,癲疾屬手少陰,少陰主血,藏神,血虛而神自不寧,故發是證。此物入心補血,以類相從,故主癲疾發作也。
簡誤
犬性熱,以其稟火土之氣,故助陽,陽勝則發熱、動火、生痰、發渴。凡病人陰虛內熱,多痰多火者,慎勿食之。天行病後,尤為大忌。治痢亦非所宜。
白話文:
白狗血味鹹,沒有毒性,可以治療癲癇發作。
癲癇屬於手少陰經的病症,手少陰經主掌血液和藏神,血液不足,神志就會不安寧,因此才會發病。白狗血能進入心臟補血,同類相感,所以能治療癲癇發作。
但是,狗的性情屬熱,因為它秉承了火土之氣,所以會助長陽氣。陽氣過盛就會發熱、動火、生痰、口渴。陰虛內熱、痰多火盛的病人,要謹慎服用白狗血。尤其是在流行病之後,更要絕對避免食用。治療痢疾也不適合使用白狗血。
2. 附:肉
味鹹、酸,溫。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
疏:,犬,火畜也。其味鹹酸,氣溫無毒。乃脾胃家肉也。五臟皆賴脾胃以養,脾胃得補,故主安五臟,五臟安而身自輕,氣血益,絕傷自補矣。《日華子》:主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孟詵:主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骨髓者。皆取其溫暖脾胃之功,則氣血生長,腰腎受庇,陽道壯健而下焦暖也。
主治參互
《乾坤秘韞》戊戌丸:治男子婦人一應諸虛不足,大補元氣。用童子狗一隻,去皮毛肚腸同外腎,於砂鍋內,以酒、酢八分,水二升,入地骨皮一斤,前胡、黃耆、肉蓯蓉各半斤,同煮一日。去藥,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如泥,擂細。入當歸末四兩,蓮肉、蒼朮末各一斤,山藥、菟絲子末各十兩,甘草末八兩,和杵千下,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六七十丸。
危氏方:痔漏有蟲。用熟犬肉蘸藍汁,空心食,七日效。
簡誤
氣壯多火,陰虛之人不宜食。凡犬肉不可炙食,令人消渴。妊婦食之,令子無聲。熱病後食之殺人。道家以犬為地厭,忌食。
白話文:
味鹹酸,性溫。能滋養五臟,修復損傷,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
狗肉性溫,無毒,是滋補脾胃的佳餚。五臟的營養都依靠脾胃供給,脾胃得到滋補,就能使五臟安寧,身體自然輕盈,氣血充盈,損傷也能自行修復。《日華子》記載,狗肉能補益胃氣,壯陽,溫暖腰膝,增強體力。孟詵則認為,狗肉能治療五勞七傷,增強性功能,補血,強健腸胃,溫暖下焦,滋養骨髓。這些功效都源於狗肉溫暖脾胃的特性,使氣血旺盛,腰腎得到保護,性功能強健,下焦溫暖。
相關方劑應用:
《乾坤秘韞》中的戊戌丸:用於治療男女虛弱、元氣不足,具有大補元氣的功效。 藥方以童子狗(幼犬)為主要材料,除去皮毛、內臟和腎臟後,與其他藥材一起燉煮成泥,再製成藥丸服用。
危氏方:治療痔漏及蟲疾,用煮熟的狗肉蘸藍汁空腹食用,七天見效。
食用禁忌:
體質強壯、容易上火,或陰虛的人不宜食用狗肉。狗肉不宜烤著吃,否則會導致口渴。孕婦食用可能導致胎兒先天性疾病(無聲)。患熱病後食用,可能危及生命。道家認為狗為地厭(不吉利之物),忌食。
3. 羚羊角
味鹹、苦,寒、微寒,無毒。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闢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久服強筋骨,輕身,起陰益氣,利丈夫。
疏:,羊,火畜也。而羚羊則屬木。《本經》:味鹹氣寒。《別錄》:苦微寒,無毒。氣薄味厚,陽中之陰,降也。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經。少陰為君主之官,虛則神明不守,外邪易侵。或蠱毒惡鬼不祥,或邪氣魘寐,驚夢狂越僻謬。羚羊性靈能通神靈,逐邪氣,心得所養而諸證除矣。其主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者,皆厥陰為病。厥陰為風木之位,風熱外邪傷於是經,故見諸證。入肝散邪,則諸證自除。經曰:壯火食氣。又曰:熱則骨消筋緩。火熱太甚,則陰反不能起,而筋骨軟。鹹寒入下焦,除邪熱則陰自起,氣自益,筋骨強,身自輕也。肝熱則目不明,肝藏血。熱傷血則惡血注下,肝在志為怒,病則煩滿氣逆,噎塞不通。苦寒能涼血熱,下降能平逆氣,肝氣和而諸證無不瘳矣。
主治參互
同犀角、丹砂、牛黃、琥珀、天竺黃、金箔、茯神、遠志、鉤藤鉤、竹瀝,治驚邪靨寐,及癲癇狂亂等疾。同枸杞子、甘菊花、決明子、穀精草、生地黃、五味子、黃柏、密蒙花、木賊草、女貞實,治肝腎虛而有熱,以致目昏生翳。《外臺秘要》:噎塞不通。羚羊角為細末,飲服方寸匕。
《千金方》:產後煩悶汗出,不識人。羚羊角燒末,東流水服方寸匕,未愈再服。
簡誤
凡肝心二經,虛而有熱者宜之。虛而無熱者不宜用。凡用有神羊角甚長,有二十四節掛痕甚明,內有天生木胎,此角有神力抵千牛,入藥不可單用,須要不拆元對,繩縛,鐵銼銼細末,盡處須重重密裹,恐力散也。避風搗篩極細,更研萬匝如飛塵後入藥,免刮人腸。
白話文:
羚羊角味鹹苦,性寒,無毒。能明目、益氣、滋陰,治療惡血下注,驅除蠱毒、惡鬼等不祥之物,安神定驚,防止魘寐(做噩夢)。可治傷寒時寒熱交替,熱邪在肌膚,溫熱之邪毒氣滯留在骨骼之間,以及因邪氣導致的驚夢、狂躁、神志錯亂,以及飲食噎塞不通等症狀。長期服用能強筋骨、輕體重、滋陰益氣,對男性也有益處。
羚羊屬火畜,而羚羊角卻屬木。其氣味清淡而味厚,屬陰中之陽,具有下降的作用,走入手太陰、少陰經和足厥陰經。少陰經是君主之官,虛弱則神明不守,容易受外邪侵犯,例如蠱毒、惡鬼、邪氣等導致的魘寐、驚夢、狂躁、神志錯亂等症狀。羚羊角具有通神靈、逐邪氣的功效,能滋養心神,從而消除這些症狀。其能治療傷寒時寒熱交替,熱邪在肌膚,溫熱之邪毒氣滯留在骨骼之間等症狀,皆因厥陰經受病。厥陰經屬風木之位,風熱外邪侵犯此經,則出現相關症狀。羚羊角入肝經散邪,則諸症自愈。正如經書所言:「壯火食氣」、「熱則骨消筋緩」,火熱過盛,則陰氣不能上升,筋骨軟弱。羚羊角鹹寒入下焦,能清除邪熱,則陰氣自生,元氣自補,筋骨強健,身體輕盈。肝熱則目不明,肝藏血,熱傷血則惡血下注;肝主情志,肝病則煩悶、氣逆、噎塞不通。羚羊角苦寒能清熱涼血,下降能平順逆氣,肝氣調和,諸症自癒。
羚羊角可與犀角、丹砂、牛黃、琥珀、天竺黃、金箔、茯神、遠志、鉤藤、竹瀝等藥材合用,治療驚癇、魘寐、癲癇、狂亂等疾病;也可與枸杞子、甘菊花、決明子、穀精草、生地黃、五味子、黃柏、密蒙花、木賊草、女貞實等藥材合用,治療肝腎陰虛有熱,導致目昏、生翳等症狀。《外臺秘要》記載,羚羊角研末,可治療噎塞不通。《千金方》記載,羚羊角燒成灰末,可用於治療產後煩悶、汗出、神志不清等症狀。
使用羚羊角需注意:凡肝心二經虛而有熱者適用,虛而無熱者不宜使用。藥用羚羊角應選擇角長、有二十四節清晰掛痕、內有天生木胎的優質角,此種角藥力強大。入藥時不可單獨使用,需保持完整,用繩縛緊,用鐵銼磨成細末,並嚴密包裹,以免藥力散失。需避風搗篩極細,反覆研磨至如飛塵般細膩後再入藥,以免刮傷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