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三 (2)
卷十三 (2)
1. 附:桑葉
主除寒熱出汗,汁解蜈蚣毒。
疏:,葉《本經》無氣味。詳其主治,應是味甘氣寒性無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原稟金氣,故又能除風。經霜則兼得天地之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者,血之餘也。益血故又能長髮,涼血故又止吐血。合癰口,罨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
主治參互
四月採桑葉,酒拌,九蒸九曝,為末;胡麻或黑芝麻去殼,九蒸九曝,另磨如泥,各等分,煉蜜和為丸。每五六錢,空心飢時白湯下。能益氣血,祛風。仙家餌之,為引年止飢之要藥。《普濟方》治青盲洗法:昔武勝軍宋仲孚,患此二十年,用此法二年,目明如故。摘青桑葉曬乾,逐月按日就地上燒存性,每以一合於瓷器內煎減二分,傾出澄清,溫熱洗目,至百度,屢試有驗。
正月初八,二月初八,三月初六,四月初四,五月初六,六月初二,七月初七,八月二十九,九月十二,十月十三,十一月初二,十二月三十。《集簡方》治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千金方》治頭髮不長。用桑葉、麻葉,煮泔水,沐之七日,可長數尺。
《聖濟總錄》治吐血不止。晚桑葉焙乾研,涼茶服三錢,只一服止,後用補肝肺藥。《直指方》治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傅之。《通玄論》治穿掌腫毒。新桑葉研爛,罨之即愈。《醫學正傳》治湯火傷瘡。經霜桑葉燒存性,為末,油和傅之。三日愈。
〔附〕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沃,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不飢;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桑耳煅存性,研細,香附、童便炒黑,研細,每用桑耳灰二分,香附三分,淡醋湯空心調服。治血崩奇效,過於他木耳。
白話文:
桑葉具有清熱解表、止汗的作用,其汁液還能解蜈蚣毒。
桑葉味甘性寒,無毒。甘味能滋養血液,寒性能清熱涼血,甘寒相合,能滋陰降氣。因此,它可以治療陰虛導致的寒熱症狀以及因內熱引起的汗出。桑葉略帶燥性,所以也能治療腳氣水腫,並利大小腸。桑葉屬金,因此能除風。經霜後的桑葉,更具天地之清肅之氣,所以能明目止渴。頭髮是血液的精華,桑葉滋養血液,因此能促進頭髮生長;桑葉涼血,還能止吐血。用桑葉治療癰瘡、掌傷、燙傷,都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
不同時節採集的桑葉,搭配不同藥材,能製作成不同功效的丸藥或藥劑,例如:四月採集的桑葉,經過炮製後與胡麻或黑芝麻製成丸藥,能益氣血、祛風。 古代文獻記載,桑葉還被用於治療青盲、風眼淚、頭髮不長、吐血不止、癰瘡不斂、掌傷腫毒及燙傷等疾病,使用方法各有不同,例如煎湯洗眼、洗髮、研末外敷或內服等。 具體的藥方及使用方法,可以參考《普濟方》、《集簡方》、《千金方》、《聖濟總錄》、《直指方》、《通玄論》及《醫學正傳》。
桑耳味甘,有毒。黑色桑耳主治婦女白帶、赤帶、血崩、癥瘕積聚、陰部疼痛、陰陽虛實寒熱、不孕、月經不調;黃熟陳白桑耳能止久瀉,益氣,不飢;金色桑耳能治療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桑耳煅燒後研成細末,與香附、童便炒黑後的藥粉混合,可以治療血崩,療效優於其他種類的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