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十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3)

1. 中毒

短見服鹽滷毒,必口咸作渴,腹疼痛,身踡腳縮,死。鹽補腎,何殺人?不知鹽滷味苦,先入心,心遇鹽滷,氣抑不通;鹽滷見心不受,乃犯腎;腎見味苦又不受,遂往來於心腎間,心腎氣不交,鹽滷流入腸,不救。蓋二腸最惡鹽滷,入之腸必縮小成結。腸結氣又不通,安得不踡死?必用甘以解之。

生草三兩,煎湯救之。初服滷,加淡豉一兩,必吐。如服久,加當歸二兩,俱同煎飲。腸潤未必皆死,要在活變。

恣飲燒酒醉死,身必腐爛臭穢。酒性熱,燒酒純陽無陰,尤至熱。多飲醉倒,熱性發作,腐腸爛胃,往往不免。用井水頻撲心胸,解發浸頭於冷水中,待溫,又易冷水,後用,解炎化酒湯,:人參一兩(苟無,以黃耆二兩代),柞木枝二兩,黃連、寒水石三錢,茯苓五錢,菖蒲一錢。水煎一碗,以冰水探冷灌之,得入口即不死。

以柞木枝解酒毒,菖蒲引入心,茯苓分消酒濕,人參固真氣,使不隨酒散。燒酒,氣酒也。熱極氣易散越,固真氣,火毒可解。不然火消毒解而氣脫矣,此參所必用也。

愛食河豚,致血毒中人,舌麻心悶,重者腹脹氣難舒,口開聲不出,久不治,害人。河豚,魚也,何毒至此?且食之有中、不中者?蓋因腸胃有宜、不宜也。大約肝血燥,胃氣弱,多中毒。蓋河豚善怒,性不寬廣,食之自動氣。人肝血燥,肝氣自急,以急投急,不增其急暴乎?氣急腹難舒,故心悶。

氣急聲難出,故舌麻。必吐出其肉,則氣舒腹寬,聲出口閉。用,瓜蒂散,治:瓜蒂七枚,白茅根、蘆根一兩。大吐後,前症盡解。古有「拚死食河豚」之語,其實不殺人,但與性怒者不宜。

白話文:

中毒

誤食鹽滷中毒,會感到口中鹹味且口渴,腹部疼痛,身體蜷縮,最終死亡。鹽能補腎,為何會致人於死?因為不知道鹽滷味苦,它首先會損傷心臟。鹽滷進入心臟,氣血運行受阻;鹽滷在心臟不被接受,就會侵犯腎臟;腎臟遇到苦味也無法接受,於是鹽滷就在心腎之間往來衝擊,心腎之氣不能互相協調,鹽滷流入腸道,此時就無法挽救了。因為腸道最怕鹽滷,鹽滷進入腸道就會使腸道收縮結塊。腸道阻塞,氣血不通暢,怎能不死呢?必須用甘味之物來解毒。

可用生草三兩,煎湯服用解毒。剛開始服用鹽滷中毒,可以加淡豉一兩,催吐。如果服用時間較長,就加當歸二兩,一起煎服。如果腸道潤滑,未必都會死亡,關鍵在於及時治療,轉危為安。

大量飲用燒酒醉死,身體必定腐爛發臭。酒性溫熱,燒酒純陽無陰,尤其燥熱。大量飲酒醉倒,熱性發作,腐蝕腸胃,往往難以倖免。可用井水反覆沖洗心胸,用冷水浸泡頭部,待水溫后再換冷水,如此反覆,然後服用解酒消炎湯劑:人參一兩(如果沒有,可用黃耆二兩代替),柞木枝二兩,黃連、寒水石各三錢,茯苓五錢,菖蒲一錢。煎成一碗湯,用冰水降溫後灌服,只要能喝下去就能活命。

用柞木枝解酒毒,菖蒲引導藥力入心,茯苓消除酒濕,人參益氣固本,防止元氣隨酒散失。燒酒,是氣酒,酒性極熱,元氣容易散失,所以必須益氣固本,才能解酒毒。否則,酒毒解了,元氣也耗盡了,這就是人參必須使用的理由。

嗜食河豚,會導致血液中毒,出現舌頭麻木、心悶等症狀,嚴重者腹部脹滿,氣體難以排出,張口卻發不出聲音,久治不愈,會危及生命。河豚,是一種魚,為何毒性如此厲害?而且有人食用後中毒,有人卻沒事?這是因為腸胃的耐受性不同。一般來說,肝血乾燥、胃氣虛弱的人更容易中毒。因為河豚性情暴烈,脾氣急躁,食用後會自動生氣。如果本身肝血乾燥,肝氣本來就急躁,服用河豚後,以急攻急,豈不是更添急躁,加重病情?氣急則腹部脹滿難舒,所以心悶。

氣急則發不出聲音,所以舌頭麻木。必須把河豚肉吐出來,氣血才能舒暢,腹部才能寬鬆,聲音才能發出。可用瓜蒂散治療:瓜蒂七枚,白茅根、蘆根各一兩。催吐後,上述症狀就能消除。古語有「拚死食河豚」之說,其實河豚並非一定致命,只是不適合脾氣暴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