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心法》~ 小兒痘瘡 (2)
小兒痘瘡 (2)
1. 小兒痘瘡
吉者發熱、見點、起漿、結痂,按日而來。其有傳變者,皆屬肝經。古云肝經多變是也。肝經痘不大不小,顆數調勻。脾經痘最惡,發熱時必如火烙,放點時必如芝麻,五六日定胃爛口臭;五六日內,芝麻點內,忽然發斑,九日必死矣。腎經痘,發熱時,昏沉壯熱,四五日尚不見點,忽然於腰下發斑,十二日必死矣。
初放點,必要在兩頰間鼻上,然後看太陽部位俱有,便是吉痘。歌曰:繞唇帶頰方為吉,額角眉心總是凶。有面部未見,而額下一片簇簇而來,凶痘也,不治。有面部未見,而胸脯簇簇一片,及背上簇簇一搭,先見者,俱不祥。面部一見,四肢必朗朗而來。總之順不嫌多,逆怕一點。即彌月小兒,緊密亦何妨,但要調護得法而已,樹小花多,此俗論也。
如兒小甚,不能服藥,不可強與,乳母服藥以過其氣可也。此論道理如是,若論小兒初生,不過一點精血凝聚耳!初無飲食之毒,寒暑風露之感,根於天者吉,勿藥可也。但得乳母謹慎,切戒油膩煿炙辛辣酒醋,等物,勿犯汙穢不潔之氣,足矣。時取茵陳燒之,懸酒噴胡荽於床間,以發其氣,兒自安穩也。
如以數日內之嬰兒,亦如童子,按方投藥,痘雖吉而凶矣。以其臟腑脆薄,未得水穀之氣也。如根於天者凶,即藥亦何效哉!
痘初發時,要他瀉;瀉一通,則痘起發幾分。何也?毒傳腑也,是里傳表也。點一有,即禁瀉。如不止,而痘色漸漸白,面色晃晃而白,急以六君子湯加煨姜救之,不可泥於毒未盡而猶多畏忌也,如果毒甚而瀉,則嬰兒必捏扤不安,口渴唇紅,面色壅盛,氣粗。如點不齊,不可用寒涼,只發表足矣,如齊而猶瀉,雖黃連亦所必用,即於葛根湯加黃連七分可也。
肚痛一證,最惡候也。未見點而痛,葛根湯加麻黃亦可。有痛而身彎不能立者,腎敗矣,不治。見點肚痛,亦須發之,痘色不變者可治。起頂發漿時而痛是虛,五味異功散加白芍。
寒戰、咬牙,初起者,毒盛也。然咬牙者多,而寒戰者少,起漿之後,寒戰、咬牙者,悉屬虛,黃耆白朮散,甚者加煨薑、桂、附。
白話文:
小兒痘瘡
痘瘡痊癒的徵兆是發燒、出疹、起泡、結痂,按順序逐日出現。痘瘡的變化多端,都屬於肝經的範疇,古人說肝經痘變化多端就是這個道理。肝經的痘瘡大小適中,數量均勻。脾經的痘瘡最嚴重,發燒時如同火燒一樣熱,出疹時像芝麻一樣小,五六天內必定胃部潰爛、口臭;五六天內,芝麻大小的疹子突然出現斑點,九日內必死。腎經的痘瘡,發燒時昏沉壯熱,四五天還不見疹子,突然在腰部以下出現斑點,十二日內必死。
疹子初發時,必須先在兩頰和鼻子上出現,然後再看太陽穴部位是否有疹子,這樣就是好的痘瘡。有歌謠云:「繞唇帶頰方為吉,額角眉心總是凶。」如果面部還沒出疹,而下巴卻出現一簇簇的疹子,就是凶兆,不可治療。如果面部還沒出疹,而胸脯和背上都出現一簇簇的疹子,先出現的都是不祥之兆。面部一旦出現疹子,四肢就會陸續出現疹子。總之,順序正確的疹子即使數量多也不必擔心,而順序錯亂即使只有一點也不可輕忽。即使是剛滿月的嬰兒,疹子密集也沒關係,只要照顧得當即可。俗話說「樹小花多」,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孩子太小,不能服藥,不要強迫服用,可以讓乳母服藥以調節氣血。這道理是這樣的,新生兒不過是一點精血凝聚而成!初生嬰兒沒有飲食中毒、寒暑風露侵襲的情況,根源來自先天,預後良好,不需要服藥。只要乳母謹慎,戒除油膩、炙烤、辛辣、酒醋等食物,避免接觸污穢不潔之氣即可。時常取茵陳燒掉,用酒噴灑芫荽在床邊,以散發其氣味,孩子自然安穩。
如果孩子剛出生幾天,如同嬰兒一樣,按照方劑服藥,即使痘瘡預後良好,也會轉為凶險。因為他們的臟腑嬌嫩脆弱,還未得到水穀精氣的滋養。如果根源來自先天就不好,即使服藥也無效。
痘瘡初發時,要讓孩子瀉下;瀉下暢通後,痘瘡就會較快出現。這是因為毒邪傳到腑臟,是從裡向外傳的。疹子一出現,就要禁止瀉下。如果瀉下不止,而痘瘡顏色逐漸變白,面色蒼白浮腫,就要用六君子湯加煨薑來救治,不可拘泥於毒邪未盡而過度擔心害怕。如果毒邪很重而瀉下,嬰兒就會哭鬧不安,口渴唇紅,面色紅腫,呼吸急促。如果疹子分布不均,不可使用寒涼藥物,只要發汗即可。如果疹子分布均勻而仍然瀉下,即使黃連也要使用,可以在葛根湯中加入黃連七分。
肚子痛是一種最嚴重的症狀。還沒出疹就肚子痛,可以用葛根湯加麻黃。肚子痛到彎腰站立不住,就是腎臟衰竭,不可治療。出疹後肚子痛,也需要發汗治療,痘瘡顏色不變的可以治療。痘瘡頂端起泡時肚子痛是虛證,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加白芍。
寒戰、咬牙,初期是毒邪盛的表現。但是咬牙的比較多,寒戰的比較少。起泡之後,寒戰、咬牙都是虛證,可以用黃耆白朮散,嚴重者加煨薑、桂枝、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