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心法》~ 小兒痧證

回本書目錄

小兒痧證

1. 小兒痧證

痧證即疹子,又姓瘄子。《準繩》云:痧證初起,用升麻葛根湯合瀉白散,其間宜加桔梗、牛蒡子、荊芥,連翹、薄荷等,尤為至當。次日,標形顴鼻見點多者最吉,以其清陽喜上升也。第二日,葛根可去,惡其開肌腠而耗津液也。若熱甚勢重,前湯必合白虎,芩、粉之類,斷不可少。

若服藥後而熱愈甚者,正毒達之故也,得大汗而毒自解矣。若略見標而不見形者,此為痧毒不透,後必防疳。宜從養陰治,甘露飲主之,必多服乃效,亦從汗解,乃屢驗者。

又有一等小兒乳疹,一口可解,不必循三日九朝之說。此以清火為主,兼解可也。緣小兒稟質尚弱,神氣有限,如遇粗工,不審虛實,發散過多,常致正氣虛脫,而不可救者多矣。

有痧毒痰喘甚者,雖用石膏、黃連,如水淋石,要知疹毒痰火壅結上焦之故。宜用栝蔞霜、枳殼、花粉、金沸草等,消痰清火。如夾氣虛者,加人參立應。如痰上壅盛者,可用牛黃珍珠散。

痧證腹痛者,乃毒鬱於陽明故也。宜服升麻、石膏、黃連之類。若毒鬱於太陽,以苦梗開之。

痧證多泄瀉,慎勿止澀,惟用升麻、葛根、黃連、甘草,則泄瀉自止。

痧家不忌瀉,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

痧後泄瀉及便膿血,皆由熱邪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乾葛湯加黃連、扁豆。若便膿血,加滑石必愈。

痧證不宜依證施治,惟當治本。本者,手太陰、足陽明兩經之邪熱也。解其邪熱,則諸證自退矣。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

白虎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甘露飲

熟地,生地,天門冬,麥門冬,石斛,黃芩,枇杷葉,甘草,積殼,茵陳

吃乳小兒,尚未出痘,有患疹者,名曰奶疹,不可與治正疹同法,今之兒醫,皆不諳此,往往誤人。辛巳六月,疹證盛行,沿門比戶,壞者累累。余家患此者,大小有七八人。次兒未周歲,發熱,咳嗽,兒醫亦作疹治,辛涼透發。凡三四日,皮腠間若有若無,遂認為皮里癮悶證也,危言相恐,更用大涼大發,且禁吃乳。

余亦不經意,以事出門,抵暮方歸,見其啼聲不出,面青囟陷,四肢與鼻尖俱冷。忙捧至懷細視之,頭向余胸,似覓乳狀,視其脈極微,息止二三至。急呼與乳,盡其飽吮,面色稍和,肢體微溫,囟亦略起,但哭竟無聲,少頃大瀉如水,急投附子理中湯,始得安臥,次早熱退,而疹亦不見矣。連服溫補半月,啼聲始出。

兒醫之子,所患略同,余以此告之,勉其速進參、附,渠惑於家學,不信余言,反以為荒唐之說。其兒竟以寒涼致死。嗟乎!不但誤人,兼且誤己,執迷不悟,始終一轍,甚為憫之!常謂為醫者,當虛心博覽,事事討一分曉,然後出而應世,致誤者庶幾少耳!

白話文:

[小兒疾病: 痧證(疹子)]

痧證,就是疹子,又稱作瘄子。根據《準繩》所述,痧證初期,應使用升麻葛根湯加上瀉白散,期間應加入桔梗、牛蒡子、荊芥,連翹、薄荷等,這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第二天,如果臉部出現大量疹子,這是好現象,因為這代表身體的清陽之氣正在上升。在第二天,可以去掉葛根,因為它會打開肌膚毛孔,導致津液流失。若熱度高,病情嚴重,之前使用的湯劑必須搭配白虎湯,黃芩、粉之類,這些都是不能少的。

如果服藥後,熱度反而升高,這是因為病毒正在排出的緣故,等到大汗淋漓時,病毒就會自動消失。若只看到些許疹子,但看不到疹子形狀,這表示痧毒未能完全透出,後續可能會引發疳疾。應該採用滋養陰氣的方式治療,甘露飲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必須服用多次纔能有效,也是從汗液中排出,這是經過多次驗證的結果。

另一種小兒乳疹,可以很快解決,不必遵循三天九朝的說法。這種情況下,主要是清火,輔助治療就可以了。因為小兒體質較弱,精神氣力有限,如果遇到經驗不足的醫生,沒有判斷清楚病情,過度發散,常會導致正氣虛脫,無法挽救的情況很多。

對於痧毒引發的劇烈咳嗽,即使使用石膏、黃連,效果也有限,要知道這是因為疹毒和痰火在上焦部位堵塞所致。應該使用栝蔞霜、枳殼、花粉、金沸草等,來消除痰液,清火。若是伴隨氣虛,可以加入人參立刻見效。如果痰液在上焦部位大量堆積,可以使用牛黃珍珠散。

痧證引起的腹痛,是因為病毒在陽明經絡聚集所致。應該服用升麻、石膏、黃連等。如果病毒在太陽經絡聚集,就用苦梗來打開它。

痧證容易造成腹瀉,千萬不要馬上止瀉,只需使用升麻、葛根、黃連、甘草,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痧證患者不必擔心腹瀉,腹瀉有助於陽明經絡的邪熱排出,這也是表裡同時調節的原則。

痧後的腹瀉和便血,都是因為熱邪入侵所致。應避免立即止瀉,應該使用升麻、乾葛湯加上黃連、扁豆。如果便血,加入滑石一定可以痊癒。

治療痧證,不應根據症狀來治療,應該從根本治療。根本指的是手太陰和足陽明兩條經絡的邪熱。清除邪熱,所有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升麻葛根湯的成分有升麻、葛根、白芍和甘草。

白虎湯的成分有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

甘露飲的成分有熟地、生地、天門冬、麥門冬、石斛、黃芩、枇杷葉、甘草、積殼和茵陳。

對於還在吃母乳的小孩,如果還沒長水痘,卻長疹子,這種情況叫做奶疹,不能用治療一般疹子的方法。現在的兒科醫生,大多不懂這個道理,常常誤診。在辛巳年六月,疹子非常流行,家家戶戶都深受其害。我家有七八個小孩都得了疹子。我的次子不到一歲,發燒咳嗽,兒科醫生也當作疹子來治療,使用辛涼透發的方法。三四天後,皮膚上有些許疹子,醫生認為這是皮膚下的疹子,並說了一些嚇人的話,然後使用大涼大發的方法,並且禁止他喝母乳。

當時我沒有多想,因為有事出門,直到傍晚纔回家,看到兒子哭不出聲音,臉色蒼白,囟門凹陷,四肢和鼻尖都很冷。我急忙把他抱到懷裡細看,他的頭靠在我胸口,好像在尋找母乳,我看他的脈搏極微弱,呼吸每分鐘只有兩三次。我立刻叫人給他餵奶,讓他吃到飽,他臉色稍微恢復,四肢微微回暖,囟門也略微凸起,但哭聲還是很小,不久後大便像水一樣,我立刻給他服下附子理中湯,他終於能夠安穩睡覺,隔天早上燒退了,疹子也消失了。接下來半個月,我都讓他服用溫補的藥物,他的哭聲才慢慢恢復。

兒科醫生的兒子,病情和我兒子差不多,我把這個經驗告訴他,勸他趕快使用人參和附子,但他受到家傳醫術的影響,不相信我的話,反而認為我說的是荒謬的說法。他的兒子最終因為寒涼的治療方式而死亡。唉!不僅誤人,也誤了自己,執迷不悟,始終如一,我深感同情!我常說,作為醫生,應該虛心廣泛學習,對任何事情都要了解清楚,然後再出世救人,這樣才能減少誤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