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癇門
2. 論
癇之為病,大抵與痓相似,但痓久而不蘇,癇則醉時復醒,發過如故。原其所由,有因中風不治,郁液成痰,痰因火動,上泛閉於心竅而致者;有因驚恐,以致神不守舍,神舍空虛,邪乘虛入襲而致者。其狀卒倒無知,或口吐涎沫,隨邪所入五藏而作五畜之聲。丹溪謂:此症大率宜乎尋痰尋火而治,其論固是。
但痰火不能自生,必由中氣不充,以致津液凝結成痰,鬱而為火,且驚亦是氣奪邪乘虛入,皆中氣虧敗所致,治法必須調補中氣為主,導火尋痰為標。不然,徒只知標而不知本。古方雖謂大法宜吐,但此法施於形氣壯盛之人,多得獲效,若用於神氣怯弱之輩,必反為禍。況吐又是劫法,只可治標,不能理本。
學者必須調補中氣為主,苟能中氣充實,其痰自除,其火自息。不然,中氣愈虧,痰火愈熾。必在臨症觀形或標本兼治,不可執一。
白話文:
關於癲癇這種疾病,大致上和硬脊膜炎類似,不過硬脊膜炎患者長時間無法恢復意識,而癲癇病人在發作後會像酒醒一樣,恢復正常。追根究柢,有的是因為中風未得到妥善治療,導致體內濕氣凝聚成痰,痰受熱力影響,向上堵塞心臟通道所引發;也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致使精神無法集中,精神空虛,讓邪氣趁虛而入造成的。其病徵可能突然昏倒失去意識,或者口中吐出泡沫,根據邪氣進入的五臟不同,會發出像五種動物的聲音。丹溪認為,這種病症大多應從治療痰和火的根源下手,他的理論確實正確。
然而,痰和火不會自行產生,必定是因為中氣不足,導致體內津液凝結成痰,鬱結成火。而且驚嚇也是因為正氣被奪,邪氣趁虛而入,這都是中氣衰弱所導致的。因此,治療方法必須以調補中氣為主,輔以導火尋痰的治療方式。否則,只知道治標而不知道治本。古方雖然說主要原則應該要催吐,但是這種方法用在身體壯碩的人身上,多半可以見效,如果用在精神體力差的人身上,必定會帶來災難。況且,催吐只是急症的治療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所以,學習醫學的人必須以調補中氣為主,只要中氣充足,痰自然消除,火也會熄滅。如果不這樣做,中氣越虧損,痰和火就會越旺盛。在臨牀治療時,必須觀察病人的狀況,或者標本兼治,不能死板地依賴某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