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卷之九

2. 痓門

3.

痓者,痙直而不柔和也。其狀與癇相似,但癇不時而作,痓則常作無時。方書皆謂感受風濕而致,多用風藥。予細詳之,恐仍未備,當作氣血內虛,外邪干之所致。蓋人百骸九竅,必本氣血榮養,始能運動。觀《內經》云: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目得血而能視等之可見。

蓋筋脈無血榮養,則強直不能運動,痓病之痓是也。但因有數者不同,是以有氣虛不能引導津血以養筋脈而致者;有因津血不足無以榮養筋脈而致者;有因痰火塞窒經隧,以致津血不榮者;有因真元本虛,六淫之邪乘襲,致血不能榮養者。雖有數因不同,其於津血有虧無以滋榮經脈則一。

詳先哲謂:汗下過多,及病家產後,與夫耗精耗血之病,皆能作痓。其意可見。學者不可力執《局方》,專用風藥而療,在乎分因用藥可也。若果因外感而致,當遵仲景法驅散風邪。如因中氣不足,津血不充而致者,必須調補中氣,養血生津,清痰降火。視在何經作病,則佐此經之藥以為引導。

全在活法,不可執一。

白話文:

[討論]的部分內容如下:

所謂"痓",就是肌肉僵硬、無法柔軟的狀態。它的症狀和癲癇類似,但是癲癇會不定期發作,而"痓"則是持續存在,不分時間。古籍都認為這是風濕引起的,所以常用治療風濕的藥物。但我仔細研究後,認為這種看法可能還不夠全面,應該是體內氣血虛弱,外部病邪趁虛而入造成的。人體的骨頭和孔道,必須靠氣血滋養,才能正常運作。《黃帝內經》提到:腳得到血液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就能抓握,眼睛得到血液就能看東西,這些都能看出血液的重要性。

如果肌肉缺乏血液滋養,就會變得僵硬,無法活動,這就是"痓"病的特徵。但導致"痓"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氣血虛弱,無法引導津液和血液滋養肌肉;有的是因為津液和血液不足,無法滋養肌肉;有的是因為痰火堵塞經絡,導致津液和血液無法流通;有的是因為體質根本虛弱,加上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導致血液無法滋養肌肉。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都是津液和血液虧損,無法滋養經脈。

前輩們指出:過度出汗或瀉下,以及產後婦女,或是消耗精血的疾病,都可能引發"痓"。由此可見他們的意思。學習醫學的人不能固守舊的醫方,專門使用治療風濕的藥物來治療,應該根據不同的原因選擇不同的藥物。如果是外感風邪導致的,應遵循張仲景的方法,驅散風邪。如果是因為中氣不足,津液和血液不充足導致的,就必須調理中氣,滋養血液,產生津液,清除痰火。根據病情出現在哪條經絡,再輔以相應的藥物引導治療。

治療方法要靈活,不能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