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3)

1. 丹溪治瘧活套

瘧症有六經辨,其發瘧有早晏不同,連日間日之異,且患者又有虛實不等,最宜詳變,辨別各類而療。

如惡寒發熱,腰背頭項俱痛,此乃太陽經之瘧,宜二陳湯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之類。

如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咽痛鼻燥,此陽明經瘧,宜二陳加乾葛、升麻、白芷之類。

如先熱後寒,或寒熱間作,脅痛口苦,或嘔吐噁心,此少陽經瘧,宜二陳湯中多加柴胡、黃芩、人參、青皮。

如作於子午卯酉日者,此少陰瘧,宜二陳加歸、芎、黃柏、黃連、柴胡之類。

如作於辰戌丑未日者,乃太陰瘧,宜以二陳湯加蒼朮、柴胡、芍藥之類。

如作於寅申巳亥日者,乃厥陰瘧,宜以二陳湯加桂枝、附子、乾薑之類。

大抵瘧在三陽者,則宜汗宜吐,如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類。

如瘧在三陰者,宜下宜溫宜和,如大柴湯加薑、桂,及附子理中湯之類,選而加減用之。

瘧病古名痞疫,其症不一,故《素問》有五藏瘧六府瘧之分。

凡瘧初發一二次,其邪正熾,未可遽截,正經所謂避其來銳是也。不問寒熱多少,宜用青皮飲,或草果飲,或二陳加草果錢半,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或養胃湯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熱少者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後寒仍多者用養胃湯加桂、附各五分。獨寒者宜依此。如仍不痊者,用七棗湯。

如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與香蘇飲,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甚者以五苓散加辰砂少許。如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如熱雖劇不甚渴者,以小柴胡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枝湯,候可截則截之。

如久瘧者,宜四獸飲,間服山甲湯。

白話文:

關於瘧疾的治療,根據六經辨證的不同,發作時間早晚的差異,以及隔天或連續發作的情況,再加上病患體質虛實的差異,都需詳細觀察,辨別各類症狀進行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惡寒發熱,腰背頭部疼痛的症狀,這屬於太陽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等藥物。

若先是寒冷後轉為發熱,或是寒少熱多,甚至只熱不冷,並伴有咽喉痛和鼻腔乾燥,這屬於陽明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乾葛、升麻、白芷等藥物。

若是先熱後寒,或是寒熱交替出現,伴隨脅痛、口苦,甚至嘔吐噁心,這屬於少陽經的瘧疾,應在二陳湯中大量添加柴胡、黃芩、人參、青皮等藥物。

若是在子午卯酉日發作,這屬於少陰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當歸、川芎、黃柏、黃連、柴胡等藥物。

若是在辰戌醜未日發作,這屬於太陰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蒼朮、柴胡、芍藥等藥物。

若是在寅申巳亥日發作,這屬於厥陰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桂枝、附子、乾薑等藥物。

一般而言,對於三陽經的瘧疾,應使用汗法或吐法,如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等藥物。

對於三陰經的瘧疾,應使用下法、溫法或和法,如大柴湯加薑、桂,或是附子理中湯等,選擇適用的藥物酌量使用。

瘧疾在古時被稱為痞疫,症狀多樣,《素問》中有五臟瘧、六腑瘧的區分。

瘧疾初次發作一兩次時,病邪正盛,不可立即截斷,這就是所謂的避其來銳。無論寒熱多少,可用青皮飲、草果飲、或是二陳湯加草果等,熱少者引出微汗,寒多者適合使用快脾湯。服藥後仍然寒多,可用養胃湯加桂、附,單純只有寒冷的病人可照此辦理。如果病情仍未好轉,可以使用七棗湯。

對於熱多的病人,適合使用驅瘧飲、參蘇飲或香蘇飲,每次服用可添加草果五分。如果高熱無法消除,可用小柴胡湯,病情嚴重者可使用五苓散加少量辰砂。對於只有熱而無寒的病人,同樣適用小柴胡湯。如果雖然發熱劇烈但口渴不重,可用小柴胡湯加桂四分,或使用柴胡桂枝湯,等到病情適合截斷時再行截斷。

對於長期患有瘧疾的病人,適合使用四獸飲,偶爾服用山甲湯。

2. 治瘧方

截瘧常山飲

夫瘧之因,由邪客於經,陰陽乖戾,法當清邪疏郁。是以用知母之苦寒,清陽明之邪熱,使其退就太陰。草果之辛溫,和太陽之陰寒,使其退陽明,無使陰陽偏勝。常山之苦辛,吐涎理痰結。甘草和藥,烏梅收邪熱,檳榔破滯氣。川山甲取其穿山入水,出陰入陽,穿其經絡,引群藥以逐邪。

知母(苦寒,補陰退熱,逐里邪,一錢),草果(苦辛溫,理脾胃,止嘔吐,八分),常山(苦辛溫,吐胸中之痰涎,八分),炙草(甘溫,五分),烏梅(甘酸平,生津化痰,三分),川山甲(鹹寒,引諸藥性行經絡以逐邪,一錢),檳榔,用酒一盅半,煎至七分,露一宿,至清晨冷服。服後如欲吐,則順之。

清脾飲

治瘧症熱而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便澀,脈來弦數,此乃肝邪乘脾,法當益肝溫脾。是以用柴胡、青皮抑肝,兼助厚朴疏滯,白朮、茯苓、草果和脾胃,半夏豁痰,黃芩清熱。一本有炙草七分。

柴胡(苦寒,錢半),青皮(苦辛寒,八分),厚朴(苦辛溫,七分),白茯(淡平,八分),白朮(苦甘溫,一錢),草果(苦辛溫,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黃芩(苦寒,一錢),水盅半,煎八分。

久瘧斧

治瘧因脾濕鬱成痰涎,阻塞經隧,久久不已。法當疏鬱滯,豁痰結為主。是以用丁香快脾和胃,兼助常山理痰涎,檳榔破滯氣,烏梅收邪熱。

丁香(苦辛熱,一錢),常山(苦辛寒,二錢),檳榔(苦辛溫,一錢),烏梅(酸平,二枚),好酒一盅,浸一宿,煎七分,臨發日清晨飲之。

予憶此方乃是劫劑,惟可施於壯實及初作者。若體質弱,及年老並久瘧者,俱非所宜。慎之慎之!

金匱人參白虎桂枝湯

治夏傷於暑成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法當補正氣為本,清邪熱為標。是以用人參、粳米、甘草等諸甘溫以補正氣,知母、石膏等辛寒以清熱,佐桂枝和榮衛。

人參(甘溫,二錢),粳米(甘溫,一撮),炙草(甘溫,六分),知母(辛寒,一錢),石膏(辛寒,錢半),桂枝(辛甘溫,七分),水盅半,煎七分,溫服。

麻黃羌活湯

治處暑以前發,頭項痛,脈浮,無汗,惡風。此乃風寒客於太陽所致,法當疏散風寒。經云:風寒外襲,治以辛溫,汗之則愈。故用麻黃辛溫發表,羌活、防風等散風,佐甘草緩中和藥。

麻黃(苦辛溫,二錢),羌活(辛溫,錢半),防風(辛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水盅半,煎一盅,熱服取汗。若有汗惡寒,去麻黃加桂枝,名桂枝羌活湯。

桂枝黃芩湯

治暑瘧三陽合病。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甘草以補正氣為本,石膏、知母、柴胡、黃芩等以清熱為標,半夏豁痰,桂和榮衛。

白話文:

截瘧常山飲

瘧疾的起因,是由於邪氣侵入經絡,導致陰陽失調,治療的原則應該是清除邪氣,疏散鬱滯。因此使用知母的苦寒之性,來清除陽明經的邪熱,使邪氣退回到太陰經。草果的辛溫之性,調和太陽經的陰寒之氣,使邪氣退出陽明經,不讓陰陽偏盛。常山的苦辛之性,能使積聚的痰涎嘔吐出來。甘草調和藥性,烏梅收斂邪熱,檳榔破除滯氣。川山甲取其能穿山入水,出陰入陽的特性,來疏通經絡,引導其他藥物一同驅逐邪氣。

配方是:知母(苦寒,補陰退熱,驅逐體內的邪氣,一錢),草果(苦辛溫,調理脾胃,止嘔吐,八分),常山(苦辛溫,使胸中的痰涎吐出,八分),炙甘草(甘溫,五分),烏梅(甘酸平,生津化痰,三分),川山甲(鹹寒,引導藥性運行於經絡以驅逐邪氣,一錢),檳榔。用酒一盅半,煎至七分,放置一夜,清晨寒涼時服用。服用後如果想吐,就順其自然。

清脾飲

治療瘧疾發熱而不發冷,或發熱多發冷少,口苦咽乾,大小便不順暢,脈象呈現弦數,這是因為肝邪侵犯脾臟,治療的原則應該是補益肝臟,溫養脾臟。所以使用柴胡、青皮來抑制肝氣,同時幫助厚朴疏通滯氣,白朮、茯苓、草果調和脾胃,半夏化痰,黃芩清熱。也有版本加入炙甘草七分。

配方是:柴胡(苦寒,一錢半),青皮(苦辛寒,八分),厚朴(苦辛溫,七分),白茯苓(淡平,八分),白朮(苦甘溫,一錢),草果(苦辛溫,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黃芩(苦寒,一錢)。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

久瘧斧

治療瘧疾是因為脾臟濕氣鬱結形成痰涎,阻塞經絡,久治不愈。治療的原則應該以疏散鬱滯,化解痰結為主。所以使用丁香來使脾胃暢快和順,同時幫助常山化解痰涎,檳榔破除滯氣,烏梅收斂邪熱。

配方是:丁香(苦辛熱,一錢),常山(苦辛寒,二錢),檳榔(苦辛溫,一錢),烏梅(酸平,兩枚)。用好酒一盅,浸泡一夜,煎至七分,在瘧疾發作的當天清晨服用。

我認為這個藥方是峻猛的藥劑,只能用於體格強壯和初發病的人。如果體質虛弱,或是年紀大,以及患病很久的人,都不適合使用。務必謹慎!

金匱人參白虎桂枝湯

治療夏天因暑氣所傷而形成的瘧疾。《黃帝內經》說:邪氣侵入,正氣必然虛弱。治療的原則應該是補養正氣為根本,清除邪熱為輔助。所以使用人參、粳米、甘草等甘溫的藥物來補養正氣,知母、石膏等辛寒的藥物來清熱,佐以桂枝調和營衛之氣。

配方是:人參(甘溫,二錢),粳米(甘溫,一撮),炙甘草(甘溫,六分),知母(辛寒,一錢),石膏(辛寒,一錢半),桂枝(辛甘溫,七分)。用水一盅半,煎至七分,溫熱服用。

麻黃羌活湯

治療處暑之前發作的瘧疾,伴有頭項疼痛,脈象浮,沒有汗,怕風。這是因為風寒侵入太陽經所導致,治療的原則應該是疏散風寒。《黃帝內經》說:風寒侵襲體表,應該用辛溫的藥物治療,發汗後就會痊癒。所以使用麻黃辛溫發散,羌活、防風等疏散風邪,佐以甘草來緩和藥性。

配方是:麻黃(苦辛溫,二錢),羌活(辛溫,一錢半),防風(辛溫,一錢),炙甘草(甘溫,五分)。用水一盅半,煎至一盅,熱服發汗。如果發汗後仍怕冷,就去除麻黃,加入桂枝,改名為桂枝羌活湯。

桂枝黃芩湯

治療暑熱瘧疾,三陽經都受病。《黃帝內經》說:邪氣侵入,正氣必然虛弱。所以使用人參、甘草來補養正氣為根本,石膏、知母、柴胡、黃芩等來清除邪熱為輔助,半夏化痰,桂枝調和營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