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論
瘧因夏傷於暑,故汗大泄。元氣內虛,腠理疏豁,或復入寒泉澡浴,或伏於陰地取涼,以致膚腠閉密,暑伏於內,不得外泄。質厚之人,傷之淺者,感而即發,以為四時感冒之症;傷之深者,伏而不動,至秋天氣收斂,時令寒涼,膚腠凝密,邪郁愈熾,不得散越,邪正交爭,出入表裡,而寒熱往來之症作焉。經云:陰陽爭,必戰是也。
若邪並於表,則陽盛陰虛而發熱,邪並於里,則陰盛陽虛而惡寒。傷之淺者,正氣勝邪,日與邪敵,故一日一作而易愈。傷之深者,正不勝邪,不能日與邪敵,必停一二日,候正氣稍充後與邪爭,是以間一日或二日始一作而難愈。原其所由,盡因風寒暑濕之氣外入,而鬱於內不得越散而致。
法當解利為先。雖然,如質弱之人及久病者,又不可專執解利,必先服參、術補劑二三帖,補完中氣,然後或吐、或下、或汗以驅之,方保萬全。不然,非惟瘧不得愈,又且變生他症,多致不救。學者宜致意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瘧疾的成因,認為在夏天過度曝曬於高溫,導致大量出汗,使身體的元氣虛弱,毛孔變得疏鬆。如果之後立即接觸冷泉洗澡,或者在陰涼處休息,使得皮膚毛孔緊閉,原先吸收的熱氣無法釋出,便會埋藏在體內。對於體質較壯實的人,如果受到的影響較輕微,可能馬上就會發病,表現出像是四季感冒的症狀;但對那些影響較深的人,熱氣會潛伏在體內不動,直到秋天,天氣轉涼,皮膚毛孔更緊密,邪氣被壓抑得更厲害,無法從體內散發出來,於是和體內正常的氣力開始交戰,進而在身體表面和內部之間來回,造成寒熱交錯的現象。這就像醫經上所說的,陰陽兩股力量在體內爭鬥,最終引發疾病。
如果邪氣集中在體表,會出現陽氣過剩,陰氣不足的情況,導致發燒;若邪氣深入體內,則是陰氣過剩,陽氣不足,使人感到寒冷。對於影響較輕的人,體內的正常氣力能夠壓制邪氣,每天都能和邪氣作戰,所以一天發作一次,病情容易好轉。然而,對於影響較重的人,體內的正常氣力無法壓制邪氣,每天無法和邪氣作戰,必須等到一兩天後,當正常氣力稍微恢復,才能再次和邪氣作戰,因此可能隔一天或兩天才發作一次,病情較難好轉。追根究柢,都是因為風、寒、暑、濕這些外在因素進入體內,無法順利散發所致。
治療上應首先考慮排除邪氣。不過,對於體質虛弱的人,或是長期患病的人,不能一味的排除邪氣,應該先服用人參、白朮等補藥二到三次,補充中氣,等到體內氣力充足後,再通過嘔吐、瀉下或出汗的方式來驅除邪氣,這樣才能確保完全康復。否則,不僅瘧疾無法痊癒,還可能引發其他病症,往往導致無法救治。學習醫學的人應特別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