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附方

廣荗潰堅丸,治積塊硬如石,形如蚌大,令人坐臥不安,中滿脹悶。

白話文:

【附方】廣茂潰堅丸,用於治療腹部有硬如石頭的腫塊,其大小如同蚌殼,使人無法安穩地坐臥,並伴有腹部脹滿悶痛的症狀。

2. 噎膈反胃門

3.

噎膈者,食物難下也;反胃者,食反出也。原其所由,盡因五味、七情傷損脾、肺,不能輸布水穀精微之氣,以致精血不生,無以滋榮上焦,而咽喉、吸門乾槁堅澀,是以惟飲可下,食則難入,名曰膈噎。治法在乎滋陰降火,養血生津為本。又有中氣虧敗,運動失常,胃雖受谷,脾病不磨,無由輸化,是以久而復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翻胃。治法在乎補中健脾,抑肝調氣為先。

若火熱熾,津液枯涸,腸胃乾燥,糞如羊屎者,不治。又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張子和謂:三陽者,乃膀胱之大小腸也,結,熱結也。蓋小腸主血脈,合膀胱以司小便,如小腸熱結,則大便秘小便不通;大腸司大便,若熱結,則大便秘;膀胱司津液,若熱結,則津液枯涸。

是以前後二便閉塞不得下通,熱氣上炎,是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乃陽火不下降而上行所致。經云:少陽所致,為嘔、湧溢、食不下是也。雖然大率由血液乾涸,無以滋榮咽喉,以致吸門枯澀。食物難下,強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此乃賁門枯槁,為上焦膈噎,若朝食暮吐,此乃闌門乾枯,為下焦噎膈,其或食可下,良久復出,此乃齒門乾槁,為中焦膈噎。雖有三者之不同,大要不越陽火熾盛,陰血枯槁所致,智者宜致思焉。

白話文:

在討論的主題中,提到了「噎膈」和「反胃」兩種情況。「噎膈」指的是吞嚥困難,食物難以下嚥;「反胃」則是指食物吃進去後又反吐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過度的情緒波動與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無法正常運作,使得身體無法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進而影響到精血的生成。缺乏精血的滋潤,上焦的咽喉和食道就會變得乾燥緊繃,因此只能喝流質,固態食物就難以下嚥,這就是所謂的「膈噎」。治療上,主要需滋陰降火,養血生津。

另一種情況,則是因為中氣不足,脾胃運作失常,即使胃能接受食物,但脾臟無法正常消化,因而無法轉化營養,久而久之,食物會再次被吐出,可能是早上吃的晚上吐,或是晚上吃的早上吐,這就是「反胃」。治療上,應從補中健脾,抑制肝氣,調整氣機著手。

如果體內火氣過旺,導致津液枯竭,腸胃乾燥,排便困難,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經典中記載,三陽經絡受阻,會造成「膈」的症狀。其中,三陽指的是膀胱、大腸和小腸。如果這些部位有熱結,小腸負責血液循環,如果熱結,就會造成大便困難和小便不順;大腸負責大便,如果熱結,就會造成大便困難;膀胱負責津液,如果熱結,就會導致津液枯竭。

因此,大小便都會受到影響,無法順利排出,熱氣上沖,食物難以下嚥,即便勉強吞下也會再吐出,這是由於陽火未下降而上行所導致的。經典中記載,這是少陽經絡問題所引起的嘔吐、食物反流和吞嚥困難。總體來說,大部分的情況是由於血液乾涸,無法滋潤咽喉,使得食道乾燥緊繃,食物難以下嚥。無論是上焦、中焦還是下焦,都是由於陽火旺盛和陰血枯竭所導致的,這一點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