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下 (4)
卷之下 (4)
1. 咯血
咯血,不嗽而咯出血也。咯與唾少異,唾出於氣,上無所阻;咯出於痰,氣鬱於喉嚨之下,滯不得出,咯而乃出。求其所屬之臟,咯、唾同出於腎也。治咯血之方,宜用童便、青黛,以瀉手足少陽三焦與膽所合之相火,而薑汁為佐,用四物、地黃、牛膝輩,以補腎陰安其血也。
《攖寧生卮言》云:咯血為病最重,且難治者,以肺手太陰之經,氣多血少。又:肺者金象,為清肅之臟,金為火所制,迫而上行,以為咯血,逆之甚矣。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謂喘而咯血,且咳嗽也。
白話文:
【咳嗽出血】
咳嗽出血,指的是在沒有咳嗽的情況下,口裡卻咯出血液。咯與吐有些許差異,吐是由氣管直接排出,上面沒有任何阻礙;咯則是由於痰液堵在喉嚨下方,氣流受到壓抑無法順利排出,需用力咯出。若追尋其根源,咯與吐都與腎臟有關。治療咳嗽出血的方子,應使用童便和青黛,以清除肝膽與三焦的熱火,薑汁作為輔助,再搭配當歸、熟地黃、牛膝等藥材,用以滋補腎陰,安撫血液。
《攖寧生卮言》提到:咳嗽出血是極為嚴重且難以治療的病症,因為肺部是手太陰肺經的部位,這裡氣多血少。再者,肺臟像金屬一般,本質清肅,但被火氣制約,被迫向上運行,導致咳嗽出血,這是一種極大的逆反現象。當上氣道出現血跡,下方聽到病人病弱的聲音,指的是病人在喘息時咯血,並且伴隨咳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