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害利》~ 腎部藥隊 (1)
腎部藥隊 (1)
1. 赤茯苓
〔害〕見心部補陣茯神條下。
〔利〕甘淡平,瀉腎小腸膀胱濕熱,功同茯苓而稍遜,利水偏長。
〔修治〕大山山谷大松下附根而生,二八月採,掘取陰乾。凡用皮去心,搗細,於水盆中攪濁,浮者濾去之,此是茯苓赤筋,若誤服餌,令人瞳子並黑睛點小,兼盲目。
白話文:
赤茯苓
[害處] 這部分請參考心部「補陣」的茯神條目說明。
[益處] 味甘、性淡、性平,可以排除腎、小腸、膀胱的濕熱,功效與茯苓相似,但稍遜一籌,利水的效果較強。
[炮製方法] 生長在深山山谷、大松樹根部附近,於農曆二月或八月採挖,挖取後在陰涼處乾燥。使用時,要去掉外皮和中心部分,搗成細末,放入水中攪拌,將漂浮在水面的雜質過濾掉,這些就是茯苓的紅色筋絡,如果誤服,會使人的瞳孔和黑眼珠變小,甚至導致失明。
2. 生米仁
(見脾部)
白話文:
(見脾部)
3. 〔涼腎猛將〕
4. 朴硝、芒硝
〔害〕生於鹵地,刮取煎煉,在底者為朴硝,在上為芒硝,有牙者為馬牙硝。置風日中,消盡水氣,清白如粉,為風化硝。若經甘草水煅過,即元明粉。究其功用,無堅不磨,無結不散,無熱不蕩,無積不推,可謂直往無前,無留礙之性也。非邪結下焦,堅實不可按者不用,恐誤伐下焦真陰故也。
病不由於邪熱深固,閉結難通,斷勿輕投。至於血涸津液枯竭,以致大腸燥結,陰虛精乏以致大熱,骨蒸火炎於上,以致頭痛、目昏、口渴、耳聾、咽痛、吐血、衄血、虛極類實等症,切戒勿施,庶免虛虛之咎。
〔利〕鹹辛微寒,瀉腎火,治陽強,能蕩三焦腸胃實熱,大瀉下泄,與大黃功同。破血攻痰,軟堅消食,又能通經墮胎。
〔修治〕採無時,青白者佳,黃者損人,赤者殺人。元明粉功緩力少輕,明目清燥,推陳致新。朴硝,即皮硝。朴硝在下最粗而濁,芒硝在上質稍清,元明粉再經甘草水煎煉,尤為精粹。
白話文:
朴硝和芒硝都產於鹽鹼地,刮取後煎煮提煉,沉在底部的稱為朴硝,浮在上面的稱為芒硝,帶有結晶的稱為馬牙硝。將它們放在風中日曬,使其水分蒸發乾淨,變得像雪白的粉末,就稱為風化硝。如果經過甘草水煅燒,就變成元明粉。論及其功效,它們能消磨堅硬的積塊,疏散凝結的團塊,清除體內熱邪,推動積滯,可以說其藥性直達病所,沒有阻礙。但若非邪氣結聚在下焦,形成堅硬的積塊,不能觸摸按壓的情況,則不可使用,以免誤傷下焦的真陰。
如果疾病不是因為邪熱深重,導致閉塞不通,就絕對不要輕易使用。至於血枯竭、津液耗盡,導致大腸乾燥結硬,或是陰虛精氣不足,導致體內發熱,骨蒸潮熱向上,引起頭痛、眼睛昏花、口渴、耳聾、咽喉疼痛、吐血、流鼻血等虛弱卻又像實證的症狀,都要切記不可使用,以免犯下虛虛實實的錯誤。
朴硝和芒硝味鹹辛,性微寒,能瀉腎火,治療陽氣過盛,能清除三焦腸胃的實熱,具有強力的瀉下作用,功效與大黃相似。它們能破除瘀血、攻散痰涎、軟化堅硬的積塊、消除食物積滯,還能通經墮胎。
採收時間沒有限制,其中青白色的品質最好,黃色的會損害人體,紅色的則會殺人。元明粉的藥性較為緩和,作用較輕微,能明目、清除燥熱、促進新陳代謝。朴硝,也就是皮硝,它在最底部,質地最粗糙混濁;芒硝在上面,質地稍微清澈;元明粉則是經過甘草水煎煮提煉,更加精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