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谷蘇醫話(卷二) (10)

1. 古今病證不同

病之號以萬,不特中西不同,既就中言中,亦有古今之異,有古有今無者,如陰毒、陽毒是。有古無今有者,如痘瘡及種種新流行病是。有古人視為重要而今不恆見者,如真中風、真傷寒是,有古人混為一證,而今宜分別者,如《金匱》下利門,混泄瀉、滯下為一類,《傷寒論》混五種傷寒為一類是。

夫古有今無,不必泥古;古無今有,理直從今;古人視為重要,而今不恆見,不必牽合以附會;古人混為一證,而今宜分別,自當竟委以窮源。乃有拘泥之徒,不知氣運有推遷,簡冊有錯亂,是古非今,自欺欺人,及施諸實驗,在在抵悟,則又有人起而駁之,由是空言愈多,實益愈少。明清以來,充棟醫經,大半皆是此類,支離穿鑿,令閱者徒費目力,此亦中醫之厄運也。

又有名證不符者,如小兒痙病,名曰驚風;夏月中風,名曰陰暑,以之論治,焉能不誤。又如食不得入,名曰膈氣,其實只是胃病,與膈無涉也。二便易位,乃名交腸,其實只是大腸、膀胱間事,與小腸無涉也。名不正則言不順,中醫際此未運,欲撥寒灰揚新火,當自正名始矣。

白話文:

古今病證不同

疾病的命名多達萬種,不僅中西醫之間差異很大,就連中醫本身,古今也有許多不同。有些疾病古代有而現代沒有,例如陰毒、陽毒;有些疾病古代沒有而現代有,例如痘瘡和各種新流行病;有些疾病古代人認為很重要,但現代卻不常見,例如真中風、真傷寒;有些疾病古代人混為一類,但現代則應當區分開來,例如《金匱要略》中下利一門,將泄瀉、滯下混為一類;《傷寒論》中將五種傷寒混為一類。

古代有的現代沒有的疾病,不必拘泥於古代的說法;古代沒有現代有的疾病,則應當根據現代的實際情況來處理。古代人認為重要的疾病,現代卻不常見,不必牽強附會地去聯繫;古代人混為一類的疾病,現代則應當仔細區分,追究其根本原因。然而,有些死板的人,不懂得時代變遷、醫學典籍可能有錯誤,便固執地以古非今,自欺欺人,等到實際應用時才發現錯誤,又有人出來反駁,於是空洞的議論越來越多,實際的益處卻越來越少。明清以來,醫學典籍堆積如山,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支離破碎、牽強附會,使閱讀者徒然浪費精力,這也是中醫的困境。

此外,還有一些疾病名稱與實際情況不符,例如小兒痙攣症,叫做驚風;夏季中暑,叫做陰暑,如果以此來治療,必然會出錯。又例如吃不下東西,叫做膈氣,實際上只是胃病,與膈肌沒有關係;大小便錯位,叫做交腸,實際上只是大腸、膀胱之間的問題,與小腸沒有關係。名稱不正確,言辭就會不順暢。中醫現在處於困境,想要復興,就應該從糾正名稱開始。

2. 古方分兩

古方分兩之重,較之今日,奚啻數倍,說者謂古今權量不同,而考據最精者,推《吳醫匯講》中所載王樸莊之說,謂古方一兩准今之七分六釐,一升准今之六勺七抄,似可據為定論。

然何以解於不用分兩,而以枚數計者,如《傷寒》方中,每用大棗十二枚,杏仁七粒,梔子十四枚,枳實五枚之類,此等物類,豈亦古小於今耶?要知古方分量本重,蓋體質既殊,藥味又少,且寓多備少服之意,故分兩不得不重,盧不遠云「《千金方》用藥,動則數斤習見,吾儕不過兩許,令人不敢動手,薛立齋案又進一步,蓋病重劑亦重,杯水車薪,將如竇材所云「養殺人」者矣。

白話文:

古方用藥的分量很重,比現在的用量多出好幾倍。有人說這是因為古今的重量單位不同。經過考證,最可靠的說法是參考《吳醫匯講》中王樸莊的觀點,認為古方的一兩約等於現在的七分六釐,一升約等於現在的六勺七抄,這個說法似乎可以作為標準。

但是,為什麼有些古方不用分量,而用個數來計算呢?例如《傷寒論》中,常常用大棗十二枚、杏仁七粒、梔子十四枚、枳實五枚等等。這些藥材,難道古代的也比現在的小嗎?其實,古方用藥分量重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人的體質和現在不同,藥材種類也少,而且古方多有「預防勝於治療」的用意,所以用藥分量不得不重。盧不遠說:「《千金方》用藥,動輒幾斤很常見,我們現在最多只用幾兩,讓人不敢輕易嘗試。」薛立齋的說法更進一步,認為病情重,用藥量就重,如果用藥太少,就像用杯水去救車子著火一樣,如同竇材所說的「養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