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求嗣

未及三月轉女成男妙訣;

東南桃枝作斧柄,親夫張目自作成。

孕婦床下刀向上,無人見之男孕成。

若置抱雞巢下安,滿巢盡是雞之雄也。

雄黃一塊墜騎當,真陽朝上產仙郎。

宜男萱草發左簪,此花珮帶產兒童。

弓弦繫腰百日間,轉女成男有萬千。

夫發手足指甲剪,身鋪席下男即轉。

雄雞長尾扯二莖,插安床下男即定。

軒轅野云傳至今,此訣種種皆曾應。

人倫大道是真訣,不遇明傳莫與命。

畫八卦算生男女訣:

父母之年上下舉,坐胎之月為中主;

乾坎艮震定是男,巽離坤兌決是女。

算男卻生女,三六九歲死;

算女卻生男,終久鬼來纏。

若是正胎者,壽考不須言。

婦人之道,始於求子。求子之法,莫先調經。每見婦人無子者,其經必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將行作痛、或行後作痛、或紫或黑、或淡或凝而不調。不調則血氣乖爭不能成矣。

婦人無子,多因血氣俱虛,不能攝養精神故也。

肥人痰多,軀脂滿溢,閉塞子宮,治消痰養血順氣,四物湯加白朮、茯苓、陳皮、枳實、半夏、砂仁、香附、甘草、竹瀝;瘦人火多,子宮乾燥無血,治宜清熱補血,四物湯加人參、茯苓、黃芩、山梔、香附、生地、甘草、陳皮。

調經種玉湯,(調經種子,百發百中。)

當歸(酒洗),川芎(各四錢),熟地黃(六錢),香附(炒,六錢),白芍(酒炒,三錢),白茯苓(去皮,三錢),陳皮(三錢),吳茱萸(炒,四錢),牡丹皮,玄胡索(各三錢),若過期而經水色淡者,乃血虛有寒也,加官桂、炒乾薑、熟艾各二錢;若先期三五日色紫者,加條芩三錢。

上銼作四劑,每一劑用生薑三片、水一碗半,煎至一碗,空心溫服。渣再煎,臨臥服。待經至之日服起,一日一服,藥盡經止,則當交媾,即成孕矣。縱未成孕,經當對期,候經來再服四劑,必孕無疑矣。

種子濟陰丹,(常服,順氣養血、調經脈、益子宮、療腹痛、除帶下、種子屢驗。)

香附米(四兩,四制:一兩醋、一兩酒、一兩米泔、一兩童便,各浸三日,焙乾為末),益母草(二兩),當歸(酒洗,一兩半),川芎(一兩),白芍(鹽、酒炒,一兩三錢),熟地黃(二兩,薑汁炒),陳皮(去白,一兩),半夏(薑汁浸,香油炒,一兩),白朮(去蘆,土炒,一兩半),阿膠(蛤粉炒成珠,一兩),艾葉(醋煮,一錢),條芩(酒炒,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沒藥(五錢),牡丹皮(酒洗,一兩),川續斷(酒洗,一兩),小茴(鹽、酒炒,五錢),玄胡索(四錢),吳茱萸(炮炒,五錢),炙甘草(二錢),白茯苓(去皮,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湯下。

白話文:

求嗣

想在未滿三個月內轉變胎兒性別的妙方:

用東南方向桃樹枝做斧柄,丈夫親自製作。將刀子刀刃向上放在孕婦床下,無人看見,就能生男孩。或者把雞蛋放在雞窩底下,窩裡全是公雞蛋。在腰間系上一塊雄黃,讓陽氣向上,就能生下男嬰。佩戴萱草花在左邊,也能生男孩。在腰間繫上弓弦一百天,也能改變胎兒性別。剪掉丈夫的手腳指甲,鋪在床下,也能生男孩。取雄雞長長的尾巴上的兩根羽毛,插在床下,就能生男孩。這些方法都來自軒轅黃帝時期的記載,並曾應驗。但人倫之道才是真正的訣竅,沒有明師指點,不可輕易嘗試。

根據八卦推算男女的方法:

父母的年齡為上下,受孕月份為中間;乾、坎、艮、震卦代表男,巽、離、坤、兌卦代表女。

算命說生男孩卻生了女孩,三、六、九歲會死;算命說生女孩卻生了男孩,將來會有鬼纏身。如果是正常的胎兒,則長壽無虞。

婦女之道,始於求子。求子的方法,首先要調理經期。很多不孕婦女,經期都有問題,例如提前、延後、量多量少、行經時疼痛、行經後疼痛、顏色紫黑或淡薄、經血凝固等。經期不調,則氣血失衡,無法受孕。

婦女不孕,大多是因為氣血兩虛,無法滋養精神所致。

肥胖的人痰濕較多,脂肪堆積,阻塞子宮,需治療痰濕,養血順氣,可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陳皮、枳實、半夏、砂仁、香附、甘草、竹瀝;瘦弱的人體內火氣較盛,子宮乾燥缺血,需治療熱症,補血,可用四物湯加人參、茯苓、黃芩、山梔、香附、生地、甘草、陳皮。

調經種玉湯(調經種子,百發百中):

當歸(酒洗)、川芎(各四錢)、熟地黃(六錢)、香附(炒,六錢)、白芍(酒炒,三錢)、白茯苓(去皮,三錢)、陳皮(三錢)、吳茱萸(炒,四錢)、牡丹皮、玄胡索(各三錢)。如果經期延後,經血顏色淡薄,表示血虛畏寒,需加桂枝、炒乾薑、熟艾各二錢;如果經期提前三五天,經血顏色紫黑,需加黃芩三錢。

以上藥材共四劑,每劑用生薑三片,水一碗半,煎至一碗,空腹溫服。藥渣再煎,睡前服用。從經期開始服用,每日一劑,藥服完經期結束,即可同房,就能受孕。即使沒懷孕,下次經期也會準時,等下次經期再服用四劑,一定能懷孕。

種子濟陰丹(常服,順氣養血、調經脈、益子宮、療腹痛、除帶下、種子屢驗):

香附米(四兩,用醋、酒、米泔水、童尿各浸泡三天,焙乾研磨成粉)、益母草(二兩)、當歸(酒洗,一兩半)、川芎(一兩)、白芍(鹽酒炒,一兩三錢)、熟地黃(二兩,薑汁炒)、陳皮(去白,一兩)、半夏(薑汁浸泡,香油炒,一兩)、白朮(去蘆,土炒,一兩半)、阿膠(蛤粉炒成珠,一兩)、艾葉(醋煮,一錢)、黃芩(酒炒,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沒藥(五錢)、牡丹皮(酒洗,一兩)、川續斷(酒洗,一兩)、小茴香(鹽酒炒,五錢)、玄胡索(四錢)、吳茱萸(炮炒,五錢)、炙甘草(二錢)、白茯苓(去皮,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