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 (21)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 (21)
1. 榮枯
夫物濕則潤澤,燥則乾枯。然痘榮枯之分,血實主之。血者,所以營陰陽,濡皮毛,流關節也;若瘡本疏者,則血不在多,而自易充足。惟瘡本稠密者,則貴乎血之有餘,則經脈流行,淪於肌膚,泱於皮毛,灌溉滋潤,肥澤長養,自然形色鮮明,根窠紅活也。如血不足,則經脈壅遏,囊窠空虛,乃黑燥而不鮮明,枯萎而不潤澤,皮肝皺揭而啟裂矣。
故《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蓋由其人血常不足,如以毒火熏灼反兼燥令之化,是以精血為之更竭也。治宜活血涼榮,散熱解毒,滋金潤燥,則乾涸漸可挽回矣。
白話文:
【榮枯】
萬物在濕潤時顯得豐潤光澤,在乾燥時則會呈現出枯槁。同樣地,痘疹是否健康飽滿或乾枯,主要取決於血液的充盈程度。血液的作用是調節身體陰陽,滋潤皮膚,流經關節。如果患處原本就稀疏,那麼並不需要大量的血液,就能夠得到充足的供應。只有當患處密集時,才更需要血液的過剩,這樣血液才能在經脈中流通,滲透到皮膚和皮毛之中,進行灌溉滋潤,促進生長,使患部的形色顯得鮮明,痘根呈現紅潤活潑的狀態。如果血液不足,就會導致經脈阻塞,痘根空虛,因而呈現黑色乾燥,不夠鮮明,枯萎且無光澤,皮膚皺縮甚至出現龜裂。
因此,古書《黃帝內經》說:所有乾澀、枯槁、乾硬、皺縮的情況,都歸咎於乾燥。這主要是因為該人的血液常處於不足的狀態,再加上如火毒燻燒般的燥熱影響,導致精血更加耗竭。治療上應該活血涼血,散熱解毒,滋補肺金,潤澤去燥,這樣才能逐漸挽回乾涸的情況。
2. 老嫩
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堅,凌冬不凋。蓋草木有堅脆之不同,堅者難壞,脆者易傷,況於其人?質有厚薄,氣有強弱耶!痘瘡之毒,喜老而惡嫩,如瘡蠟嬌紅,色之老嫩也,緊實虛浮,形之老嫩也。濃濁清淡,漿之老嫩也。堅厚軟薄,痂之老嫩也。然老嫩之故,衛氣主之,《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故衛氣強則肉分堅,皮膚厚,腠理密,而開合得矣。所以收斂禁束制其毒,而不得放肆乃色蒼而蠟,形緊而實,漿濃而濁,痂厚而堅,自然易壯易靨,雖有邪風穢毒,不能害也。如衛氣弱,則肉分脆,皮膚薄,腠理疏,而開合失矣。所以不勝其毒,而毒得以恣其猖狂之性,乃色嫩而紅,形虛而浮,漿清而淡,痂嫩而溥,易破易靨,不待邪風穢氣,已先敗壞矣。故瘡之老嫩,氣之所致也。
至於紅者雖血之體,然血因火動而呈其色,無火雖紅,必淡矣。其以紅為血熱者,指深紅而言,若夫嬌者,氣固不足,連血亦虛,無幾之血,乘以無根之火。遊行於皮膚,因囊廓不厚,故雖紅而嬌,不若白而老也。
白話文:
【老嫩】
早晨綻放的花草,到了傍晚就凋零了;然而松柏的堅韌,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萎。這說明植物有堅韌與脆弱的不同,堅韌的不易受損,脆弱的容易受傷,何況是人呢?人的體質有厚薄之別,氣力有強弱之分啊!
對於水痘的病毒來說,它偏好成熟,不喜歡稚嫩。比如說,疹子呈現鮮豔的紅色,那是成熟的表現;若呈現淺淡的紅色,則是稚嫩的象徵。疹子緊實飽滿,這是成熟的形狀;若疹子虛弱飄浮,那就是稚嫩的形狀。疹子滲出的液體若是濃稠混濁,那也是成熟的象徵;反之,若是清澈淡薄,就是稚嫩的象徵。結痂若是堅韌厚實,是成熟的表現;反之,若是柔軟薄脆,則是稚嫩的表現。
但這些成熟與稚嫩的差異,主要由人體的防禦系統來決定。《黃帝內經》中提到,防禦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溫暖肌肉組織,充盈皮膚,使肌膚細胞緊密結合,控制毛孔的開合。
因此,如果防禦系統強健,那麼肌肉組織就會堅韌,皮膚厚實,肌膚細胞緊密結合,毛孔的開合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這樣一來,防禦系統就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活動,使其無法肆意蔓延,於是疹子呈現深沉的紅色,形狀緊實飽滿,滲出的液體濃稠混濁,結痂堅韌厚實。這樣的情況下,病癥容易痊癒,即使有外來的邪風穢氣,也無法對身體造成傷害。
反之,如果防禦系統薄弱,那麼肌肉組織就會脆弱,皮膚薄弱,肌膚細胞間隙大,毛孔的開合也會失調。這樣一來,防禦系統就無法有效抑制病毒的活動,病毒得以肆意擴散,疹子呈現淺淡的紅色,形狀虛弱飄浮,滲出的液體清澈淡薄,結痂柔軟薄脆。這種情況下,病癥容易惡化,不需等待邪風穢氣的侵襲,身體就已經開始敗壞了。因此,疹子的成熟與稚嫩,是由人體的防禦系統所決定的。
至於紅色,雖然代表血液的存在,但血液只有在受到火氣的刺激時才會呈現紅色。如果沒有火氣的影響,即使血液是紅色的,其色澤也會顯得淡薄。那些認為紅色代表血液過熱的人,他們所指的是深紅色的情況。而對於那些呈現鮮艷紅色的情況,這表明氣血兩虛,血液量少,受到無根之火的影響,在皮膚表面遊走。由於皮膚組織不夠厚實,所以雖然呈現紅色,卻顯得嬌嫩,遠不如白色的成熟穩重。
3. 動靜
凡物得其平則靜,失其平則動。《經》曰:陽氣者靜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燥則消亡。故最息欲其勻,語欲其少,寐欲其定,寤欲其寧,飢則索食,渴則少飲,觸其瘡則吟,拂其欲則鳴,此則氣足神清,而近平人之候,謂之靜而吉者也。
如伸者,身有苦也,自語者,神不清也,喘相者,內熱也,腸鳴者,泄也,坐臥不寧者,心煩也,啼叫不止者,痛甚也,頭搖者,風也,指欲搔者,癢也,咽物難者咽痛也,咬牙者心肝熱也。甚若悶亂燥擾,譫妄昏眩,搖頭扭項,手舞足擲,目睛上翻,寒戰咬牙,則皆死候也,然如向靜而忽作擾動,瘡色條變,又無也,候者,此必戾氣所觸也。
至若目瞑息微,四肢僵直,口噤瘡壞,昏睡不醒者,此是真氣將脫,魂魄欲離之兆,又不可作靜診也。
白話文:
【動靜】
凡是事物在平衡狀態下就會保持靜止,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產生動態變化。根據古籍記載:當陽氣處於靜態時,可以養護精神;柔和時,則能滋養筋骨。另有所述:陰氣在靜態下,精神得以收藏;若乾燥,則會導致其消亡。因此,呼吸應力求均勻,說話要少,睡眠要穩定,醒來時要保持寧靜,餓了就該尋找食物,渴了應少量飲水,碰到傷口會發出呻吟,阻礙到願望就會抗議,這些都是精神充足、心境清明的表現,接近健康人的徵兆,可稱之為靜態而吉祥的狀態。
然而,身體出現痛苦時,人會不由自主地伸展;自言自語,表示精神不清;喘息聲大,反映體內有熱;腸胃咕嚕響,是瀉肚的信號;坐立不安,表明心煩意亂;不停地啼哭呼叫,說明疼痛劇烈;搖頭晃腦,可能是風邪侵襲;手指想要抓撓,代表有瘙癢感;吞嚥困難,顯示咽喉部位疼痛;咬牙切齒,通常是心肝火旺的跡象。更嚴重的是,如果出現悶亂、燥熱、焦慮、神志不清、頭暈目眩、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眼球上翻、寒戰咬牙等現象,這都是死亡的前兆。然而,如果原本平靜突然變得騷動,創口顏色改變,卻找不到原因,這可能是受到異常氣場幹擾的徵兆。
至於那些眼睛緊閉、呼吸微弱、四肢僵硬、嘴巴緊閉、創口惡化、昏睡不醒的人,這是生命之氣即將流失,靈魂將要離去的徵兆,這種情況不能被誤認為是靜態的正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