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女科精要卷十八 (16)

回本書目錄

女科精要卷十八 (16)

1. 產後痢疾

產後腹痛瀉痢者,由產後腸胃虛怯,寒邪易侵,故腹痛如刺,水穀不化,洞瀉腸鳴,或下赤白,急服調中湯立愈。若非外因所傷,乃屬腎氣虧損,陽虛不能生土,陰虛不能閉藏耳。必用四神八味補腎,倘誤投分利導水之劑,是益虛其虛也。

白話文:

產後如果出現腹痛並且有拉肚子的症狀,這通常是因為產後腸胃功能較弱,容易受到寒邪的影響。因此會感覺到腹部劇烈的疼痛,食物消化不良,大便像水一樣,或者帶有紅白物質,這種情況應該立即服用調中湯,可以快速改善病情。

然而,如果不是因為外部原因造成的,那可能是腎氣不足導致的,也就是說,身體的陽氣不足無法滋養腸胃,陰氣不足無法固攝精華。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四神八味這種補腎的藥方。如果錯誤地使用了利尿或導水的藥物,這只會使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

2. 產後蓐勞

產後蓐勞,由生產日淺,血氣虛弱,將養失所,致使虛乏勞倦,乍臥乍起,容顏憔悴,飲食不甘,咳嗽口乾,頭昏目眩,百節疼痛,時有盜汗,寒熱如瘧,四肢不舉,沉重著床,此皆蓐勞之候也。毋論日期,必須調養平復,方可動作,否則氣血復傷,終成癆瘵。其治當補脾胃為主,佐以調和氣血。蓋飲食一進,精氣生化,諸臟有所賴矣。

白話文:

產後的勞損狀況,是因為生產後不久,身體的血氣非常虛弱,如果調理不得當,就會導致身體極度疲勞,時而躺下時而起來,面容顯得非常憔悴,食慾不振,偶爾會咳嗽且口乾,頭暈眼花,全身關節疼痛,偶爾會出冷汗,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四肢無力,身體沉重到幾乎離不開牀,這些都是產後勞損的症狀。無論在何時,都必須好好調理恢復,才能進行日常活動,否則氣血再次受損,最終可能成為嚴重的肺結核。治療上應以補充脾胃功能為主,輔以調和氣血。因為一旦能正常進食,身體就能產生能量,各臟器也就有了依賴的能量來源。

3. 產後血崩

產後血崩者,因所下過多,血氣大虛,未得平復,或因勞役,或因驚恐而致也。宜補心脾以統之。若小腹滿痛不已,為脈實大緊數者,此肝陰已竭,肝氣隨敗矣,難治。若小腹脹滿,按之而痛者,此內有瘀血,未可遽止,否則必致淋漓。

白話文:

產後大量出血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生產時失血過多,導致身體的血液和氣力大幅衰弱,尚未恢復,或是因為產後過度勞累,或是受到驚嚇所導致。應當通過補充心脾功能來調理。

如果持續感到小腹部位飽脹且疼痛不止,而且脈搏強勁、頻率快,這可能是肝臟的陰氣已經耗盡,肝氣也隨之衰弱,這種情況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

如果小腹感覺脹痛,按壓時更感疼痛,這表示內部可能有瘀血存在,不能立即止血,否則可能會導致出血現象持續不斷。

4. 產後便難

產後便難者,由腸胃無血也。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產後津液耗損,胃中枯燥,而精微不及下輸,是以糟粕壅滯,故令便難,由氣血過多,內亡津液也,然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其大腸小腸,更必受胃之陽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今產後大虛,胃中原氣已虧,二腸津液並損,故便難者,此其宜也,惟宜調中養血,切不可單用麻仁、枳殼,徒耗腸胃中生養之氣也。

白話文:

產後排便困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產後腸胃缺乏足夠的血液所致。大腸負責傳遞和導通的功能,使食物殘渣得以排出。產後身體的水分和營養大量消耗,導致胃部乾燥,無法將必要的營養物質順利輸送到下消化道,因此造成糞便在腸道中堵塞,使得排便困難。這是由於生產過程中消耗過多的氣血,導致體內的津液流失。要知道大腸負責管理水分,小腸負責管理液體,而且大小腸都必須接受來自胃部的陽氣,才能將津液運行到上身部位。現在產後身體非常虛弱,胃部原有的能量已經不足,大小腸的津液也同時受到損耗,所以排便困難是預料中的事。對此,應該調理中焦,滋養血液,千萬不要單純使用麻仁、枳殼等藥物,這樣會白白浪費腸胃中本就不足的生養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