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女科精要卷十七 (15)
女科精要卷十七 (15)
1. 妊娠煩躁口乾
妊娠煩躁口乾者,足太陰脾經其氣通於口,手少陰心經其氣通於舌,若臟腑氣虛,熱乘心脾,津液胎燥,故心煩口燥,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知母丸。若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若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古有婦人暴渴,惟飲五味汁,名醫耿隅診其脈曰:此血欲凝,非疾也。已而果孕,故古方有血欲凝而渴飲五味之證,本屬肺腎二經有火,蓋火入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胎繫於腎,腎水養其胎元,則不足以滋腎中之火,火上爍肺,變為煩躁,此金虧水涸之候。法當滋其化源,清金保肺,重濁壯水,滋腎為主。
白話文:
對於懷孕期間感到煩躁且口乾的情況,這主要與脾經和心經相關。脾經的氣與口腔相連,心經的氣與舌頭相通。如果內臟功能虛弱,導致心脾受熱,使得身體的津液過度消耗,造成胎兒在子宮內也處於乾燥狀態,因此會出現心煩及口乾的症狀,這與產前憂鬱症的症狀相似但不完全相同。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知母丸來調理。如果是肝臟的火氣上升,則應使用加味逍遙散;若是腎臟的火氣上升,則應使用加味地黃丸。
古時候,有一位婦女突然感到非常口渴,只想要喝五味汁。名醫耿隅診斷她的脈象後說:這是血液即將凝固的徵兆,並非疾病。後來,她果然懷孕了。所以,在古方中有血液凝固前會感到口渴想喝五味汁的記錄。這主要因為肺和腎兩條經絡有火氣,因為火氣進入肺部會讓人感到煩躁,進入腎臟會讓人感到焦躁。胎兒與腎臟相連,腎臟的水分會滋養胎兒,但是卻無法充分滋潤腎臟中的火氣。當火氣向上影響到肺部,就會轉變成煩躁感。這顯示出肺金缺乏、腎水枯竭的症狀。因此,治療方法應是滋補其生化源頭,清肺保肺,並強壯腎臟,滋養腎臟為主要目標。
2. 子懸
《本事方》云: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壞胎逆上,脹滿疼痛,名子懸。子懸者,濁氣舉胎上湊也。胎熱氣逆,心胃脹滿,此證挾氣者居多。疏氣舒郁、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流氣;非歸、芍無以養血,氣血既利而胎治降。然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以人參、甘草補之。
又曰:有妊娠心腹脹滿者,由腹內素有寒氣,致令停飲;與氣相爭,故令心腹脹滿也,須以脈之遲數辨之。
白話文:
《本事方》裡提到,紫蘇飲可用來治療懷孕期間胎氣不協調,胎位異常上升,導致腹部脹痛的情況,這種症狀被稱為「子懸」。「子懸」是因為體內濁氣使胎位向上移動所致。胎熱引起氣逆,進而造成心胃部的脹滿,這種情況大多是由於氣滯所導致。要疏通氣滯、解鬱,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莫屬,它們能幫助氣流通;而要滋養血液,則非當歸、白芍不可,當氣血順暢,胎位自然就會下降。然而,疾病之所以會發生,往往是因為身體原本就處於虛弱狀態,因此需用人參、甘草來補充元氣。
另外,對於懷孕期間出現心腹脹滿的症狀,通常是由於體內本來就有寒氣,導致飲食停滯;當寒氣與體內氣流相互衝突,便會產生心腹脹滿的情況,這時需透過脈象的緩急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