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7)

回本書目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7)

1. 十劑

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故怯則氣浮,宜重劑以鎮之。神志失守,驚悸不寧。重,鎮固之劑也,如小兒急驚,心神昏冒,宜金銀箔、硃砂丸之屬。

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故實而氣蘊,宜輕劑以揚之。腠理閉悶,噎寒中蘊。(輕,散揚之劑也。如寒邪客於皮膚,頭痛身熱無汗,宜麻黃湯、升麻葛根湯之屬。)

白話文:

重劑: 可以用來去除身體虛怯的症狀,像是磁石、鐵粉等藥材就屬於這類。因為虛怯會導致氣往上浮,所以應該使用重劑來鎮定它。如果出現精神失常、驚慌心悸、不得安寧的情況,重劑是具有鎮定、鞏固作用的藥劑,例如小孩急性驚風、意識模糊時,可以使用金銀箔、硃砂丸等藥物。

輕劑: 可以用來去除身體內的實邪之氣,像是麻黃、葛根等藥材就屬於這類。如果身體內實邪堆積,導致氣鬱滯,應該使用輕劑來宣散它。例如皮膚毛孔閉塞、寒氣鬱積在體內時,(輕劑具有發散、宣揚的作用,例如寒邪侵襲皮膚,出現頭痛、身體發熱但不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麻黃湯、升麻葛根湯等藥方。)

2. 十劑補遺

十劑之後,陶隱居續入寒熱二劑,豈知寒有時而不可以治熱,熱有時而不可以治寒,何者?陰虛內熱,當用甘寒滋腎家之陰,是益水以制火也。設用芩連梔子苦寒之劑以攻熱,則徒敗胃氣,苦寒損胃而傷血,血愈不足而熱愈熾,胃氣傷則後天之元氣愈無所養,而病轉增劇也。

陽虛中外俱寒,當以人參黃耆以益表裡之陽氣,而少佐桂附以回陽,則其寒自解,是益火以祛寒也。設專用辛熱,如吳茱萸、乾薑、麻黃、葫蘆芭、胡椒之屬以散寒。則辛能走散,真氣愈虛,其寒愈甚,王安道所謂辛熱愈投,而沉寒愈滋也。二者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白話文:

在「十劑補遺」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在十種藥方之後,陶隱居又加入了寒性和熱性兩種藥方。然而,他認為並不知道有些時候,寒性的藥物不能用來治療熱症,同樣的,熱性的藥物也不能用來治療寒症。

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如果患者是因為陰虛導致體內發熱,應該使用甘寒的藥物滋養腎臟的陰氣,這種方法就像是增加水來抑制火一樣。但若使用黃芩、黃連、梔子等苦寒的藥物來攻擊熱症,可能會損壞胃氣。苦寒的藥物會損害胃部和血液,使血液更顯不足,同時熱症也會更嚴重。胃氣受損,後天的元氣就沒有足夠的養分,病情就會變得更嚴重。

再比如,如果患者是因為陽氣不足,體內外都感到寒冷,應該使用人參、黃耆來增加體內外的陽氣,同時稍微加入肉桂、附子等藥物來恢復陽氣,那麼寒冷自然就會消失。這就是通過增加火來驅除寒氣的方法。但是,如果只使用吳茱萸、乾薑、麻黃、葫蘆芭、胡椒等辛熱的藥物來散寒,那麼辛味的藥物會讓人體內的真氣更加虛弱,寒冷的感覺也會更加嚴重,這就像王安道所說的,越是使用辛熱的藥物,寒冷感反而會越加重。

總的來說,這兩種情況下,不適合的藥物不僅不會對病情有所幫助,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