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補遺) (1)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補遺) (1)
1.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補遺)
古哲方論,雖已備纂前集,然書亦有未及之論,未盡之旨,兼之今古不同,氣化迥異,謹將近時所見,及臨症治按,並用藥活法,不揣周陋,統列於後,以補所遺。
白話文:
古代智者的處方與理論,雖然已在先前的集子裡編輯完備,然而有些書籍中的理論未能提及,精髓也未充分闡述。再者,古今情況有所差別,氣候環境也有顯著的不同。謹慎地將近期所見到的情況,以及在診治病患時的治療紀錄,連同靈活運用的藥物使用方法,不自量力,全面地整理列舉於後面,以此來補足先前遺漏的部分。
2. 驗痘吉凶諸候
凡先見耳廓內而多者,屬腎經,大凶。若兼腰痛等候必死。一凡眉稜,一片灰白而密甚者,必至啞嗆不食,九十朝決凶。一眼合之後,流淚如膿,淋漓不斷者。必變壞症,不治,慎勿輕視之。一痂後眼開紅色者凶。一凡吐甚見痘者,頭回必多。一凡凶惡痘症,若驟見起勢。須至六七日後,方保無虞。
蓋至七日,則五臟皆已傳遍,常見起勢二三日,忽變而死者,蓋五臟勝復之理也。凡一臟正氣之衰敗,必由一臟邪氣之強勝,勝已並衰同歸於盡,猶燈盡復明,皆無根之火,故難久耳。一痘毒發於足內踝者必死,蓋毒發於腎,故見太谿脈之所也。一痘初舌上先起白色者凶,蓋由丹田元陽有虧,而氣無發生之本矣。
甚哉!大地之氣日薄,而人所稟之氣亦日虛也。張少年臨症痘瘡之難出而成內潰者十之一二,不能灌漿者十之二三,不能收靨還元者十之四五,蓋天稟尚壯,得以耐病也。腎元充足,毒不能內伏也。至於麻疹難出,及既出而餘熱不退,喘促成凶者,百之四五。豈期今也,有因腎元虧損,不能升發送毒出表,而成內潰者十之三四;有因疏表毒物太過,正氣無力主持,任其藥力之猛,毒勢之銳,沖激一湧而出。
然腠里未疏,氣血兩弱,何能周行肢體!形高聳而粗肥,色潤澤而華美,所以頭面獨多者,火毒炎上也。其形如麩如㾦者,發熱未久,腠理閉塞,俗云地皮未熟,而氣虛無力透出,藥毒猛逐,出表之象也。其色如疹如丹者,熱毒逼爍而榮氣逆行於肌表也。然如麩如㾦之形,即身中之氣。
如疹如丹之色,即身中之血,既將氣血趕出於肌表,復謂火毒熾盛,寒涼解毒,清胃化斑,氣血既不能續運於中,寒涼復傷胃氣於內,欲不乘虛復陷,其可得乎!是以十傷七八。有因氣血不充,調治未善,以致毒化未完,血氣先竭,因而致斃者,十之五六。凡此者,皆因稟受既虧,所謂火與元氣勢不兩立,元氣虛而所勝之火毒益盛矣。
至於疹也,半因腑毒,半屬時行,全關乎氣血之厚薄以為重輕,更賴乎調治之宜否以為損益,古人稟賦既厚,且淡泊節愛,腑毒原輕,是以易透易回。今人膏粱炙爆,寒暄素逆,稟元則薄,受毒偏深,是以稍有傳染勢便沉困,治者悉遵古法,盡作有餘之治,且以疹要清涼,痘要溫為定論,以致陽虛不能升發者。
頭面不起,陰虛不能退陽者,餘熱不退,陰氣未全之弱質,何堪久熱之傷陰?以致昏沉不食,喘促煩躁,中氣日虛。如以疏表透托風藥,則愈耗其陰。如以清肺解毒涼藥,則徒傷其胃。泄瀉一來,上熱下寒,喘促益甚,復謂之毒歸肺,肆進苦寒,危亡立至!殊不知,氣血不和,偏陰偏陽之謂毒,能使氣血和,陰陽平,而毒化矣。
白話文:
驗痘吉凶徵兆
如果痘痘先長在耳朵內側,而且數量很多,這代表是腎經的問題,非常不吉利。如果還伴隨腰痛等症狀,很可能會死亡。 如果眉毛附近出現一大片灰白色、密集的痘痘,很可能會變成失聲、無法進食的情況,在九十天內就會有生命危險。眼睛閉合後,如果流出的眼淚像膿一樣,而且持續不斷,這一定是病情惡化,無法治癒,千萬不要輕忽。結痂後,眼睛周圍的顏色呈現紅色,也是不吉利的徵兆。如果嘔吐嚴重時才發現痘痘,通常頭部會長得特別多。
一般來說,病情嚴重的痘痘,如果突然間開始快速發展,必須等到六、七天後才能比較確定沒有危險。因為到了第七天,體內五臟六腑的毒素都已經傳遍。常見的是,痘痘剛開始長兩、三天,病情就突然惡化而死亡,這是因為五臟互相制衡的道理。當一個臟器的正氣衰敗時,一定是另一個臟器的邪氣過於強盛,強盛過頭之後就會衰敗,最後一同歸於盡,就像燈火快要熄滅時又突然亮了一下,這種沒有根源的火,難以持久。如果痘痘長在腳踝內側,這也是死亡的徵兆,因為毒素是從腎臟發出來的,所以會出現在腎經的太谿穴附近。如果痘痘剛開始長在舌頭上,而且是白色的,也是不吉利的,這是因為丹田的元陽虛弱,沒有足夠的氣來生發。
唉!天地之間的氣逐漸衰弱,人們所稟賦的氣也越來越虛弱。張姓少年看診時發現,痘瘡難以順利發出而變成內潰的,十個病人中就有一兩個;不能化膿漿的,十個病人中有兩三個;不能順利收口還原的,十個病人中有四五個。這是因為年輕人天生體質還算強壯,所以能撐過疾病。如果腎元充足,毒素就不會潛伏在體內。至於麻疹,如果難以發出來,或者發出來後餘熱不退、喘氣急促而導致凶險的,一百個病人中有四五個。如今卻因為腎元虧損,無法升發力量把毒素排出體外,導致內潰的,十個病人中就有三四個;也有因為使用太多疏散表邪的藥物,正氣沒有力量支持,任由藥力強猛,毒素快速爆發出來。
然而,毛孔還沒打開,氣血又虛弱,怎麼可能順利運行到四肢?痘痘形狀高聳、粗大肥厚,顏色潤澤華麗,所以頭面部位特別多,這是因為火毒向上炎燒。如果痘痘形狀像麥麩或小腫塊,表示發熱時間不長,毛孔閉塞,俗話說「地皮還沒熟」,而且體內氣虛無力透發出來,所以藥物才會急著把毒素從體表趕出來。如果痘痘顏色像疹子或丹毒,表示熱毒逼迫,使得榮氣逆行到肌膚表面。然而,像麥麩或小腫塊的痘痘,是身體內部的「氣」的表現;像疹子或丹毒的顏色,是身體內部「血」的表現。既然已經把氣血趕到肌膚表面,又認為是火毒太旺盛,於是使用寒涼解毒、清除腸胃、化解斑點的藥物,這樣一來,氣血無法在中焦繼續運行,寒涼藥物又會傷害腸胃之氣,想不乘虛而入、重新陷入病危,怎麼可能!所以十個病人中有七八個會因此受傷。也有因為氣血不足,調養不好,導致毒素無法完全化解,血氣先耗竭,因而喪命的,十個病人中有五六個。這些都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所謂「火與元氣勢不兩立」,元氣虛弱,則原本應該被壓制的火毒就更加旺盛。
至於麻疹,一半是因為腸胃積毒,一半是因為季節流行,病情輕重完全取決於氣血的強弱,更要看治療是否恰當。古人先天體質較好,而且生活簡樸,節制欲望,腸胃積毒較少,所以麻疹容易發出也容易痊癒。現在的人,飲食過於豐盛,經常食用油膩煎炸的食物,而且不注意保暖,經常受寒,先天體質就比較虛弱,受到的毒害也更深,所以只要稍微受到感染,病情就會迅速惡化。治療的人都照搬古法,全都使用過多的藥物來治療,而且認為麻疹要用清涼的藥物,痘瘡要用溫補的藥物,導致陽氣虛弱無法升發的,頭面部位就不會長痘痘;陰氣虛弱無法壓制陽氣的,餘熱就不會消退。陰氣還沒完全恢復的虛弱體質,怎麼能承受長時間的熱毒傷害陰氣?因此導致昏迷不醒、不思飲食、喘氣急促、煩躁不安,中氣也一天比一天虛弱。如果使用疏散表邪、透發邪氣的風藥,反而會更加耗損陰氣。如果使用清肺解毒的涼藥,則會傷害脾胃。一旦腹瀉,就會出現上熱下寒,喘氣更加急促,又說是毒素跑到肺部,於是更加使用苦寒的藥物,危險就會立刻降臨!殊不知,氣血不和、陰陽偏盛偏衰才稱作毒,能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毒素自然就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