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 卷之四 (4)
卷之四 (4)
1. 痰飲方
厚朴大黃湯,(《金匱》),治支飲胸滿。(支飲原不中正,飲盛則偏者不偏,故直驅之從大便出)
厚朴(二錢),大黃(二錢),枳實(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七分,溫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治支飲不得息。
方見《氣喘》。
小半夏湯,(《金匱》),治心下支飲,嘔而不渴。
半夏(四錢),生薑(八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己椒藶黃丸,(《金匱》),治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先飲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於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於後,濁者從大便而下。此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輸而津液生矣。
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治卒然嘔吐,心下痞滿,膈間有水氣,眩悸者。
即小半夏湯加茯苓四錢。
五苓散,(《金匱》),治臍下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茯苓,白朮(各十八銖,按:十黍為一銖,約今四分一釐七毫。),桂枝(一兩)
為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六銖為一分,即今之二錢半也。澤瀉應一兩二錢五分。豬苓、白朮、茯苓各應七錢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約八九分。余用二錢方合。)
愚按:臍下動氣去朮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氣盛,必得苦燥之白朮,方能制水。顛眩是土中濕氣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朮,方能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附方:《外臺》茯苓飲,治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人參,白朮(各二錢五分),枳實(二錢),橘皮(一錢二分五釐,生薑二錢)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徐忠可曰:俗謂陳皮能減參力,此不唯陳皮,且加枳實之多,補瀉並行,何其妙也。
《三因》白散
滑石(五錢),半夏(三錢),附子(二錢,炮)
共研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蜜三錢,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白話文:
厚朴大黃湯,(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因支飲導致的胸悶。(支飲本來就不是正向的,當飲邪過盛時,即使原本不是偏頗的也會變得偏頗,所以直接用藥把它從大便排出)
藥材:厚朴(八克),大黃(八克),枳實(六克)
用法:用水480毫升,煎煮至剩約336毫升,溫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因支飲導致的呼吸困難。
(這個方子的詳細內容在《氣喘》篇。)
小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因心下有支飲,導致嘔吐但不口渴。
藥材:半夏(十六克),生薑(三十二克)
用法:用水480毫升,煎煮至剩約384毫升,溫服。
己椒藶黃丸,(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腹部脹滿、口舌乾燥,腸道間有水氣。
藥材:防己、椒目、葶藶(炒過)、大黃(各四十八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像梧桐子般大小。先在飯前服用一丸,一天三次,可以稍微增加劑量,以口中有津液為度。如果口渴,可以再加入芒硝二十四克。
程氏說:防己、椒目引導水飲從上排出,使清澈的水液從小便排出;大黃、葶藶推動水飲從下排出,使混濁的水液從大便排出。這樣前後分開消導,腹脹就會減輕,水飲也能順利排出,脾胃的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津液也會產生。
小半夏加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突然嘔吐,心下感覺痞滿,胸膈之間有水氣,並伴有眩暈心悸。
這個方子就是小半夏湯加上茯苓十六克。
五苓散,(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肚臍下有悸動,吐出清稀的口水並伴有頭暈,這是體內有水濕的表現。
藥材:澤瀉(六十克),豬苓、茯苓、白朮(各二十克),桂枝(四十八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用藥末約四克,用白開水調服,一天三次。多喝溫水,發汗後病就會好。(以前的度量衡和現在不同,澤瀉大約是六十克,豬苓、白朮、茯苓大約是二十克。方寸匕是指一平方寸大小的勺子,大約是八九分,現在大約使用二錢的量比較合適。)
我認為:肚臍下方有氣在跳動,這是用理中丸去掉白朮加入桂枝的用法。現在因為吐清涎是水氣太盛,一定要使用苦燥的白朮才能控制水濕。頭暈是因為體內濕氣化為陰霾,向上侵擾清竅,一定要使用溫燥的白朮才能祛除濕氣。證狀有兼雜出現時,治療方法也必須有所變通。
附方:《外臺秘要》茯苓飲,用來治療水飲已經去除,但是虛弱的氣機卻堵塞在胸中,導致無法進食。這種情況很常見,這個方子很有效。
藥材:茯苓、人參、白朮(各十克),枳實(八克),橘皮(五克),生薑(八克)
用法:用水480毫升,煎煮至剩約336毫升服用,一天三次。
徐忠可說:一般人認為陳皮會減弱人參的藥力,這個方子不僅用了陳皮,而且還加了大量的枳實,屬於補瀉並用的方式,非常巧妙。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白散
藥材:滑石(二十克),半夏(十二克),附子(八克,炮製過)
用法:將藥材共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二十克,加入三片生薑,三匙蜂蜜,用水360毫升,煎煮至剩約252毫升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