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痰飲方
化痰丸,(王節齋),治津液為火熏蒸,凝濁鬱結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緩治之。
香附(童便浸炒,五錢),橘紅(一兩),栝蔞仁(一兩),黃芩(酒炒),天門冬,海蛤粉(各一兩),青黛(三錢),芒硝(三錢,另研),桔梗(五錢),連翹(五錢)
共研為末,煉蜜入生薑汁少許,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為小丸,薑湯送下二錢。
苓桂朮甘湯,(《金匱》),治胸脅支滿目眩。並治飲邪阻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腎氣丸,治飲邪阻滯肝腎之陰,令吸氣短。
二方俱見《喘證》。
甘遂半夏湯,(《金匱》),治飲邪留連不去,心下堅滿。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湯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芍藥(五枚,約今之三錢),甘草如指(一枚,炙。約今之一錢三分)
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盞,再煎至八分服。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於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堅以芍藥之苦,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以相使,此苦堅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與?尤氏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亦緩毒藥耳。
十棗湯,(《金匱》),治懸飲內痛。亦治支飲。
方見《腹痛》。
大青龍湯,(《金匱》),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熱者,宜此涼發之。
小青龍湯,(《金匱》),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寒者,宜此溫發之。
以上二方,俱見《傷寒》。
木防己湯,(《金匱》),人膈中清虛如太空,然支飲之氣乘之,則滿喘而痞堅,面色黧黑,脈亦沉緊。得之數十日,醫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湯開三焦之結,通上下之氣。
木防己(三錢),石膏(六錢),桂枝(二錢),人參(四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前方有人參,吐下後水邪因虛而結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實結者,雖愈而三日復發,又與前方不應者,故用此湯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輸水道,芒硝峻開堅結也。又此方與小青龍湯,治吼喘病甚效。
木防己(二錢),桂枝(二錢),茯苓(四錢),人參(四錢),芒硝(二錢五分)
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溫服,微利自愈。
澤瀉湯,(《金匱》),支飲雖不中正,而迫近於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轉而乍見眩黑也。宜此湯。
澤瀉(五錢),白朮(二錢)
水二杯,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痰飲方
化痰丸: (出自王節齋的方子)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體內津液被火熱熏蒸,凝結成濃稠的痰液,並且這些痰液根深蒂固的情況,用這個方子來慢慢治療。
藥材包含:香附(用童子尿浸泡後炒過,五錢),橘紅(一兩),栝蔞仁(一兩),黃芩(用酒炒過),天門冬,海蛤粉(各一兩),青黛(三錢),芒硝(三錢,另外研磨),桔梗(五錢),連翹(五錢)。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加入少許生薑汁,製成如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含在口中慢慢融化。或者製成小藥丸,用薑湯送服二錢。
苓桂朮甘湯: (出自《金匱要略》)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胸脅脹滿、頭暈目眩的症狀,同時也治療因為痰飲阻礙心肺陽氣,導致呼吸短促的情況。
腎氣丸: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痰飲阻礙肝腎陰氣,導致吸氣困難的情況。
以上兩個方子在《喘證》這本書中都有記載。
甘遂半夏湯: (出自《金匱要略》)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痰飲停留在體內,導致心下部位脹滿堅硬的症狀。
藥材包含:甘遂(較大的三枚),半夏(用湯洗過七次,十三枚,用水一杯半煮成半杯,去除藥渣),芍藥(五枚,約相當於現在的三錢),甘草(像手指一般粗細的一枚,炙烤過,約相當於現在的一錢三分)。
用水兩杯,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加入半杯蜂蜜,再煮至剩八分後服用。
程氏說:停留在體內的就要使其運行起來,用甘遂來排除體內的水飲;凝結的就要使其散開,用半夏來散開痰飲。甘遂的藥性是直達病灶的,擔心它過於利水,所以用甘草、白蜜的甘味來緩和它的藥性,用芍藥的苦味來加強它的作用。雖然甘草和甘遂的藥性相反,但實際上它們是互相配合,相互作用的,這就是用苦味來加強藥效,用甘味來緩和藥性的方法。《靈樞經》說:約束藥方就像約束口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尤氏說:甘草和甘遂的藥性相反,卻一起使用,是因為想要讓它們一次戰鬥就徹底去除體內的痰飲,因為它們互相激發而產生作用。芍藥和白蜜不僅能夠安撫中焦,也是為了緩和藥物的毒性。
十棗湯: (出自《金匱要略》)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懸飲(肋膜積液)導致的胸內疼痛,也治療支飲(水液停留在胸腔、肋膜等部位)的症狀。
這個方子的詳細內容在《腹痛》這本書中有記載。
大青龍湯: (出自《金匱要略》)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溢飲(水液停留在體表肌肉關節之間)這種病,屬於表證熱證的,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清熱發汗。
小青龍湯: (出自《金匱要略》)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溢飲這種病,屬於表證寒證的,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溫陽發汗。
以上兩個方子的詳細內容在《傷寒論》這本書中都有記載。
木防己湯: (出自《金匱要略》)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膈中(胸腔和腹腔之間)清虛,就像空曠的太空一樣,但是被支飲之氣侵入,就會導致胸滿氣喘,胸腹脹硬,面色發黑,脈象沉緊的症狀。如果得了這種病幾十天,醫生用催吐或攻下的方法都無法治癒,就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打開三焦的阻塞,疏通上下的氣機。
藥材包含:木防己(三錢),石膏(六錢),桂枝(二錢),人參(四錢)。
用水兩杯,煎煮至剩八分,溫服。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出自《金匱要略》) 前面那個方子中有人參,如果病人用過催吐或攻下的方法之後,水邪因為虛弱而凝結,服用這個方子就能治癒。但如果水邪實在太過凝結,即使治好也會在三天后復發,用前面的方子也不管用,所以用這個方子去除石膏的寒性,加入茯苓來直接疏通水道,用芒硝來峻猛地打開堅硬的凝結。這個方子和小青龍湯,治療哮喘的效果非常好。
藥材包含:木防己(二錢),桂枝(二錢),茯苓(四錢),人參(四錢),芒硝(二錢五分)。
用水兩杯半,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加入芒硝稍微煎煮一下,溫服,稍微腹瀉就會痊癒。
澤瀉湯: (出自《金匱要略》) 支飲這種病雖然不是正中病位,但是它緊迫於心臟,痰飲向上侵犯清陽之位,病人會感到頭暈目眩。這裡的「冒」指的是頭昏腦脹,神志不清,好像有東西遮蔽住一樣;「眩」指的是眼睛感覺到旋轉,並且時常看到眼前發黑。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藥材包含:澤瀉(五錢),白朮(二錢)。
用水兩杯,煎煮至剩七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