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71)
五、醫案 (71)
1. 24.風溫兼喘促
既如此,一人之身則冬時發汗與夏時發汗,其所用藥劑之輕重自迥殊也。
嘗細驗天地之氣化,恆數十年而一變。仲景當日原先著《傷寒論》,後著《金匱要略》,《傷寒論》小青龍湯,原有五種加法,而獨無加石膏之例。因當時無當加石膏之病也。至著《金匱》時,則有小青龍加石膏湯矣,想其時已現有當加石膏之病也。憶愚弱冠時,見醫者治外感痰喘證,但投以小青龍湯原方即可治愈。
後數年愚臨證遇有外感痰喘證,但投以小青龍湯不效,必加生石膏數錢方效。又遲數年必加生石膏兩許,或至二兩方效。由斯知為醫者當隨氣化之轉移,而時時與之消息,不可拘定成方而不知變通也。
白話文:
既然如此,同一個人的身體,冬天發汗和夏天發汗,所用的藥物劑量輕重自然會有很大的差異。
我曾經仔細研究天地間的氣候變化,發現大約每隔幾十年就會改變一次。張仲景當初先寫了《傷寒論》,後來才寫《金匱要略》。《傷寒論》裡的小青龍湯,原本有五種加減法,但唯獨沒有加石膏的例子,是因為當時沒有需要加石膏的病症。等到寫《金匱》時,就出現了小青龍加石膏湯,可見那時候已經有適合加石膏的病症出現了。回想我年輕的時候,看見醫生治療外感引起的痰喘,只要使用小青龍湯的原方就能治好。
後來幾年,我自己在臨床上遇到外感痰喘的病人,使用小青龍湯卻沒有效果,必須加上幾錢的生石膏才能見效。又過了幾年,必須加到兩許,甚至兩兩的生石膏才能有效。從這裡可以知道,當醫生的應該隨著氣候的變化而隨時調整用藥,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方子而不知變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