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59)

回本書目錄

五、醫案 (59)

1. 8.風溫

邑北境趙××,年近三旬,於孟秋得風溫病。

病因,孟秋下旬,農人忙甚,因勞力出汗過多,覆在樹陰乘涼過度,遂得風溫病。

證候,胃熱氣逆,服藥多嘔吐。因此屢次延醫服藥,旬余無效。及愚診視,見其周身壯熱,心中亦甚覺熱,五六日間飲食分毫不進,大便數日未行。問何不少進飲食?自言有時亦思飲食,然一切食物聞之皆臭惡異常,強食之即嘔吐,所以不能食也。診其脈弦長有力,右部微有洪象,一息五至。

診斷,即此證脈相參,知其陽明腑熱已實,又挾沖氣上衝,所以不能進食,服藥亦多嘔也。欲治此證當以清胃之藥為主,而以降沖之藥輔之。則沖氣不上衝,胃氣亦必隨之下降,而嘔吐能止即可以受藥進食矣。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生赭石(一兩軋細),知母(八錢),潞黨參(四錢),粳米(三錢),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碗,分三次溫服下。

方解,此方乃白虎加人參湯又加赭石,為其胃腑熱實故用白虎湯,為其嘔吐已久故加人參,為其沖胃上逆故又加赭石也。

效果,將藥三次服完,嘔吐即止,次日減去赭石,又服一劑,大便通下,熱退強半。至第三日減去石膏一兩,加玄參六錢,服一劑,脈靜身涼,而仍分毫不能飲食,憎其臭味如前。愚曉其家人曰:此病已愈,無須用藥,所以仍不飲食者,其胃氣不開也。胃之食物莫如萊菔,可用鮮萊菔切絲香油炒半熟,而以蔥醬作湯勿過熟,少調以綠豆粉俾服之。至湯作熟時,病人仍不肯服,迫令嘗少許,始知香美,須臾服盡兩碗,從此飲食復常。病人謂其家人曰:吾從前服藥十餘劑,病未見愈,今因服萊菔湯而霍然全愈,若早知萊菔湯能如此治病,則吾之病不早愈乎?其家人不覺失笑。

附記,曾記弱冠時,比鄰有病外感痰喘者,延邑中老醫皮××,投以小青龍湯一劑喘即愈,然覺胸中似有霧氣瀰漫不能進食。皮××曰,此乃濕氣充盛,是以胃氣不開也,此當投以開胃之劑。為疏方,用《金匱》苓桂朮甘湯,煎服後未半刻,陡覺胸中陰霾頓開,毫無障礙,遂能進食,見者皆驚其用藥之神奇。夫皮君能如此用藥,誠無愧名醫之目。而益嘆經方之神妙,誠有不可令人思議者矣。此因一用萊菔,一用古方,均開胃於頃刻之間,故附志之。

白話文:

[8.風溫],北邊的鄉鎮有位趙姓男子,年約三十歲,在初秋時得了風溫病。

病因,在初秋的下旬,農人們非常忙碌,他因為工作過勞出了很多汗,然後在樹蔭下休息過久,結果就得了風溫病。

證狀,他出現了胃熱氣逆的症狀,吃藥會頻繁嘔吐。他請了很多醫生治療,但十多天都沒有改善。等到我看診時,發現他全身發高燒,心裡感覺非常熱,過去五、六天完全無法進食,好幾天都沒排便。我問他為什麼不吃東西,他說偶爾會想吃,但是所有食物聞起來都有一種異常的噁心味道,勉強吃下去就會嘔吐,所以無法進食。我檢查他的脈搏,發現脈搏強勁且長,右手部分有稍微洪大的現象,每分鐘跳動五次。

診斷,根據他的症狀和脈象,我知道他的腸胃熱氣已經很嚴重,同時有胃氣上沖的問題,這就是他無法進食,吃藥也會嘔吐的原因。要治療這個症狀,應該主要使用清胃的藥物,輔以降低胃氣上沖的藥物。這樣胃氣就不會上沖,嘔吐也能停止,就能接受藥物並開始進食。

處方,使用打碎的生石膏三兩,碾碎的生赭石一兩,知母八錢,潞黨參四錢,粳米三錢,甘草二錢。一起煎成一大碗湯,分成三次溫服。

方解,這個處方是白虎加人參湯加上赭石。因為他的腸胃熱氣實在太嚴重,所以使用白虎湯;因為他嘔吐很久,所以加入人參;因為他的胃氣上沖,所以再加入赭石。

效果,他服用了三次藥後,嘔吐就停了。第二天我拿掉赭石,再給他一劑藥,他成功排便,熱氣也消退了大半。到了第三天,我減少了一兩的石膏,加了六錢的玄參,他服用一劑後,脈搏平靜,身體也冷靜下來,但還是完全不能進食,食物的臭味讓他厭惡。我告訴他的家人,他的病已經好了,不需要再用藥,他無法進食的原因是胃氣不開。最適合胃的食物就是蘿蔔,可以用新鮮蘿蔔切絲,用香油炒到半熟,再用蔥醬做湯,不要炒得太熟,再加一點綠豆粉,讓他服用。當湯煮好時,病人還是不肯服用,我強迫他嘗一點,他才發現味道很好,馬上喝完兩碗,從此飲食恢復正常。他對家人說,他以前吃了十多劑藥,病情都沒有改善,現在喝了蘿蔔湯,病情突然完全好了,如果早知道蘿蔔湯有這樣的療效,他的病早就該好了。他的家人忍不住笑了。

附記,記得我二十歲的時候,鄰居有人因為外感痰喘去看縣城裡的老醫生皮某,皮醫生用了一劑小青龍湯,他的喘症立刻就好了,但是感覺胸口好像有霧氣彌漫,無法進食。皮醫生說,這是濕氣過重,導致胃氣不開,應該用開胃的藥物。他開了《金匱》中的苓桂朮甘湯,病人服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感覺胸口的霧氣頓時消失,完全沒有障礙,可以開始進食,看到的人都對他用藥的神奇感到驚訝。皮醫生能這樣用藥,確實配得上名醫的稱號,更讓人讚嘆經方的神妙,真的讓人難以置信。這兩個案例,一個用蘿蔔,一個用古方,都在瞬間開胃,所以我把他們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