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1)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1)
1. 煩躁續法
〔《活》〕病人身冷,脈沉細疾,煩躁而不飲水者,陰盛隔陽也,宜服霹靂散,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火焰散、丹砂丸並主之。(丹砂丸方見《活人書》。)
霹靂散,治陰盛隔陽,煩躁不飲水。
附子(一枚,炮熟取出,用冷灰挹,細研,入真臘茶二錢和勻。)
上為細末,分作二服,水二盞,煎至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或冷服之,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海〕已寒丸,此丸不僭上,陽生於下,治陰症服四逆輩,胸中發躁而渴者,或數日大便秘,小便澀,亦服此丸。上不躁,大小便自利。
肉桂,茯苓(各五錢),良薑,烏頭(炮。各七錢),附子(炮),乾薑(炮),芍藥,茴香(炒。各一兩),
上等分,為細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溫酒下,空心服五七十丸,八九十丸亦得,酒醋為糊俱可。
〔《本》〕破陰丹治陰中伏陽煩躁,六脈沉伏。(方論見陰毒。)
頃年鄉人李信道得疾,六脈沉伏不見,深按至骨則若有力,頭疼身溫,煩躁,指末皆冷,胸中滿,噁心。更兩醫矣,皆不識,止用調氣藥。予診之曰:此陰中伏陽也,仲景法中無此證,世人患此者多。若用熱藥以助之,則為陰所隔絕,不能導引真陽,反生客熱;用冷藥則所伏真火愈見消爍,非其治也。須用破散陰氣,導達真火之藥,使火升水降,然後得汗而解矣。
予授此藥二百粒,作一服,冷鹽湯下,不時煩躁狂熱,手足躁擾,其家大驚。予曰:俗所謂換陽也。須臾稍定,略睡,身已中汗,自昏達旦方止,身涼而病除矣。
白話文:
【煩躁治療方法】
根據《活人書》記載,當病人出現身體冰冷,脈搏微弱且快,雖煩躁卻不喝水的情況,這是由於體內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隔開。這種情況下,應服用霹靂散。服用後不久,煩躁的情緒會停止,病人會進入睡眠狀態,待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火焰散和丹砂丸也是適用的治療方法,丹砂丸的配方可以在《活人書》中找到。
霹靂散的成分是炮製過的附子,取一枚炮熟後,從冷灰中取出,細磨後加入兩錢的真臘茶拌均。把藥材磨成細粉,分成兩份,每次服用時,以兩杯水煮至剩下三分之二,快煮好時加入半匙蜂蜜,溫度適中或冷了再服用,服用後不久,煩躁的情緒會停止,病人會進入睡眠狀態,待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
在《海》記載的已寒丸,這種藥丸不會讓患者產生上火的現象,而是從下方生出陽氣,適用於陰虛症狀,服用四逆湯類藥物後,出現胸中煩躁並感到口渴,或是多日便祕,小便困難的情況,也可服用此藥丸。服用後,不會再有煩躁的情緒,大小便也能順暢。
已寒丸的成分包括肉桂、茯苓、良薑、炮製過的烏頭、附子、乾薑、芍藥、炒過的茴香,比例相同,磨成細粉後,加糊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溫酒送服,空腹時服用五十到七十顆,也可以服用八十到九十顆,酒醋混合成糊狀送服也是可以的。
《本草綱目》記載的破陰丹,用於治療因陰中伏陽而產生的煩躁,六脈沉伏的情況(詳細配方與理論可在陰毒篇中找到)。
近年來,鄉間有位名叫李信道的人生病,六脈沉伏看不見,深按至骨頭才能感覺到脈搏,頭痛,身體溫熱,煩躁,手指末端冰冷,胸口悶,惡心想吐。找了兩個醫生看診,都未能辨識病因,只開了一些調理氣血的藥物。我診斷後說:這是陰中伏陽的狀況,張仲景的醫學理論中並未提及這種症狀,但現實生活中卻常見。如果使用熱性藥物,會被陰氣阻隔,無法引導出真正的陽氣,反而會產生虛熱;使用寒性藥物,則會使潛藏的真正熱力更加消散,這些都不是適當的治療方法。必須使用能破除陰氣,引導出真正熱力的藥物,使熱力上升,寒氣下降,這樣才能出汗,病情才能緩解。
我給他兩百粒這種藥物,一次服用,冷鹽水送服,服用後不久,他開始感到煩躁狂熱,手腳亂動,家人十分驚慌。我告訴他們: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換陽過程。過了一陣子,他逐漸平靜下來,開始小睡,全身已經開始出汗,直到天亮才停止,身體涼爽,病情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