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八·腎膀胱部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八·腎膀胱部 (12)

1. 脊痛脊強

灸刺,脊痛脊強,有三法:

其一取督脈。經云: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別走太陽,實則脊強,取之所別也。

其二取足太陽。經曰:厥挾脊而痛者,至項頭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是也。

其三取小腸。經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是也。

〔《玉》〕脊膂並腰疼:人中(口含水突處,針入三分,略向上些,但瀉無補,留三吸),委中(二寸半,忌灸,又於四畔紫脈上去血如藤塊者不可出血,出血,血不止,令人夭),三里(瀉),五樞

〔《甲》〕腰脊強,不得俯仰,刺脊中。睪脊內廉痛,便難,陰痿不用,少腹急,引陰及腳內廉內陰谷主之。男子脊急目赤,支溝主之。腰脊強,四肢解惰,善怒,咳,少氣,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舉,陽乃痿,身瞤,章門主之。

耳高者腎高,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全文見診。)

腎脈緩甚為折脊。(全文見治虛實法。)

白話文:

[脊椎疼痛與僵硬]

對於脊椎疼痛和脊椎僵硬,有三種治療方法:

第一種是針對督脈。根據經典記載:督脈的分支,被稱為長強穴,連接到膀胱經,如果督脈過於充實,會導致脊椎僵硬,治療應從其分支處進行。

第二種是針對足膀胱經。經典記載:如果疼痛沿著脊椎兩側直達頸部,頭部感覺沉重,眼睛感到疲倦,且腰背僵硬,應在足膀胱經膝後窩的血絡處施治。

第三種是針對小腸經。經典記載:當小腹牽扯睪丸,引起腰背疼痛,且衝擊到心臟,病源在小腸,應在肓原穴進行治療來分散病痛,再刺激太陰、厥陰經來降火,最後在巨虛下廉穴進行治療。

另外,對於脊椎和腰部疼痛,可以刺激人中穴(位於上脣中間,針刺深度約三分,稍微向上,只瀉不補),委中穴(深度約二寸半,不宜灸,周圍紫脈處不能出血,否則血流不止,可能危及生命),三里穴(瀉),五樞穴。

對於腰背僵硬,無法前後彎曲,可以在脊椎中線刺針。睪丸脊柱內側疼痛,排便困難,男性性功能障礙,小腹緊繃,牽扯到睪丸及腳內側,以及腳踝內側的陰谷穴可以治療。男性脊椎緊繃伴隨眼紅,可刺激支溝穴。腰背僵硬,四肢無力,易怒,咳嗽,呼吸短促,胸悶,肩膀無法抬舉,男性性功能障礙,身體抽搐,章門穴可以治療。

耳朵位置較高的人,腎臟位置也較高,腎臟位置高的人常有背部疼痛,無法前後彎曲。

腎臟脈搏緩慢表示可能有脊椎受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