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24)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24)
1. 面熱面寒
榮衛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湯主之,又名解肌湯。故陽明為肌肉之本,非專於發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黃兩方,互併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湯。故榮衛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藥、生薑、甘草、大棗止汗,有麻黃、桂枝、甘草發汗,葛根味薄,獨加一味者,非發汗止汗也,從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湯。
錢仲陽制升麻湯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用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安其中氣。朱奉議作《活人書》,將升麻列作陽明經解藥。予診楊氏婦,陽明經標本俱實,先攻其里,後瀉經絡中風熱,故用升麻湯加黃連,以寒治熱也。尼長老陽明經標本俱虛,先實其里,次行經絡,故用升麻湯加附子,以熱治寒也。
仲景乃群方之祖,信哉。
白話文:
身體的營氣和衛氣之下,肌肉之間的問題,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它也被稱為解肌湯。陽明經是肌肉的根本,不只是專門處理發汗或止汗的問題。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方合併成一方,再加入葛根,就變成了葛根湯。所以葛根湯是處理營氣、衛氣和肌肉問題的藥方。桂枝、芍藥、生薑、甘草、大棗可以止汗,麻黃、桂枝、甘草可以發汗,葛根味道清淡,單獨加入這一味藥,不是為了發汗或止汗,而是透過葛根來疏解肌肉的緊張,所以才叫做葛根湯。
錢仲陽製作升麻湯來治療傷寒、瘟疫、風熱,症狀是高燒、頭痛、肢體疼痛,以及瘡疹剛發或還沒發出來的情況。升麻湯以葛根為主藥,升麻為輔助藥,再用甘草、芍藥來調和中氣。朱奉議在《活人書》中,將升麻列為陽明經的解藥。我(作者)診斷楊姓婦人,發現她的陽明經表裡都屬於實證,因此先攻治其裡,再瀉除經絡中的風熱,所以使用升麻湯加上黃連,用寒性藥物來治療熱證。而尼長老的陽明經表裡都是虛證,所以先補實其裡,再疏通經絡,因此使用升麻湯加上附子,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寒證。
張仲景真是眾多藥方的祖師爺,真是可信啊!
2. 面青、面塵
〔《難》〕肝外證,面青,善潔,善怒。(十六難)
運氣,面塵有二:
一曰燥金制肝。經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嗌乾面塵。又云: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嗌乾面塵。又云:金鬱之發,嗌乾面塵,宜治以濕劑是也。
二曰火。經云:少陽之復,厥氣上行,面如浮塵,目乃瞤瘈,治以寒劑是也。
針灸,面塵皆取肝膽二經。經云:肝足厥陰之脈是動,病甚則嗌乾面塵脫色。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是動,病甚則面微有塵,皆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白話文:
['《難經》中提到,肝臟問題的外部表現,臉色會顯得蒼白,且容易清潔,易怒。(《難經》第十六章)
運氣學說中,臉色暗沉(面塵)有兩種情況:
一是燥金剋制肝臟。古籍記載:當陽明(指胃)主宰天空時,若燥氣過剩,人們會感到喉嚨乾澀,臉色暗沉。同樣地,當陽明在地底時,若燥氣過剩,也會導致喉嚨乾澀和臉色暗沉。另外,當金氣受抑鬱時,也會出現喉嚨乾澀和臉色暗沉的情況,這時候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
二是火氣旺盛。古籍記載:當少陽(指膽)反覆發作時,火氣上升,臉上會像有層灰塵,眼睛會不自主地跳動,這時候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在針灸治療中,臉色暗沉的情況都與肝臟和膽囊兩個經絡有關。古籍記載:當肝臟的足厥陰脈活動時,若病情嚴重,就會出現喉嚨乾澀和臉色暗沉,失去原有的面色。同樣地,當膽囊的足少陽脈活動時,若病情嚴重,臉上會有淡淡的灰塵色。在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虛實、寒熱程度來選擇適當的穴位進行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