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21)

1. 婦人血積

治血積挾熱之證,於產後血塊求之。

〔《大》〕,桃仁煎,治婦人血瘕血積,經候不通。(出《千金方》)

桃仁(去皮尖,炒黃),大黃,虻蟲,朴硝

上四味末之,以醇醋二升半,銀石器中熳火煎取一升五合,下桃仁、大黃、虻蟲等,不住手攪千下,次下朴硝,更不住手攪,良久出之,丸如桐子大,前一日不用吃晚飯,五更初,用溫酒吞下五丸,日午取下如黑豆汁雞肝蝦蟆衣。未下再作,見鮮血即止,即以調氣血藥補之。

腸覃生於腸外,月事時下。石瘕生於胞中,月事不以時下。二病皆似蠱脹。(並見脹門。)

〔《脈》〕診婦人疝癖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甲》〕婦人子臟中有惡血,內逆滿痛,石關主之。

白話文:

治療婦女產後因血瘀積聚且有發熱症狀,可以參考這個方法。

《千金方》的桃仁煎,可以治療婦女血瘕(腹部腫塊)和血積,以及月經不通。

藥方組成: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炒至黃色)、大黃、虻蟲、芒硝。

做法:將以上四味藥材磨成粉末,加入二升半的純醋,在銀石器皿中用小火慢慢煎煮至一升五合。接著放入桃仁、大黃和虻蟲,不停攪拌約一千下,再放入芒硝,繼續不停攪拌一段時間後取出。將藥液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前一天晚上不要吃晚飯,在清晨五更時,用溫酒吞服五顆藥丸。到了中午,會排出像黑豆汁、雞肝或蝦蟆衣般的污物。如果沒有排出,就再服用一次。一旦排出鮮血就要停止服用,之後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來補養身體。

腸覃(腫塊)長在腸道外,會隨著月經來潮而排出。石瘕(腫塊)長在子宮內,月經不一定會按時來。這兩種病都類似於蠱脹(腹部脹滿)。

診斷婦女的疝氣、積聚,如果脈象弦急(像琴弦繃緊)就表示病情可以治癒,如果脈象虛弱細小就表示病情嚴重。

婦女的子宮內如果有惡血積聚,造成內逆滿痛的症狀,可以針灸石關穴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