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49)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49)
1. 卒中暴厥
〔《素》〕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大奇論)脈浮而散者為眴僕。(王注云:浮為虛,散為不足。脈要精微論)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玉機真藏論)
〔無〕中暑脈陽弱陰虛,微遲似芤。
〔《脈》〕問曰:婦人病如癲疾鬱冒,一日二十餘發,師脈之,反言帶下,皆如師言,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氣虛,血竭凝寒,陰陽不和,邪氣舍於榮衛。
疾起年少時經水來以合房室,移時過度,精感命門開,經下血虛,百脈皆張,中極感陽動,微風激成寒,因虛舍榮衛,令積于丹田,發動上衝,奔在胸膈,津液掩口入,涎唾湧溢出,眩冒狀如厥,氣衝髀裡熱,粗醫名為癲,灸之因大劇。
問婦人病苦,氣上衝胸,眩冒,吐涎沫,髀裡氣沖熱,師脈之,不名帶下,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沉而微,沉則胃氣伏,微則榮氣絕,陽伏則為疹,陰絕則為亡血,病當小便不利,津液閉塞。
今反小便通,微汗出,沉變為寒,咳逆嘔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損經絡,因寒為血厥,手足苦痹,氣從丹田起,上至胸脅,沉寒怫鬱於上,胸中窒塞,氣歷陽部,面翕翕如醉,形體似肥。此乃浮虛,醫反下之長針,復重虛榮衛,久發眩冒,故知為血厥也。
〔仲〕問曰: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脈》〕人病屍厥,呼之不應,脈伏者死,脈大反小者死。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白話文:
[卒中暴厥]
脈搏來時像喘氣一樣急促,就叫做暴厥。患暴厥的人,會失去意識,無法與人交談。(出自《素問·大奇論》)脈搏浮在表面且散亂無力,稱為昏倒。(王冰註解說:浮脈表示虛弱,散脈表示氣血不足。出自《脈要精微論》)
突然身體出現極度虛弱的情況,五臟功能完全閉塞,脈絡不通,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就像溺水一樣,無法預測何時會死亡,脈搏完全消失。如果一個人的呼吸一分鐘有五六次,身體肌肉還沒消瘦,雖然摸不到正常的脈搏,但仍然會死亡。(出自《玉機真藏論》)
(無名氏說)中暑的脈象是陽氣虛弱陰氣不足,脈搏微弱遲緩,有時像空脈。
(出自《脈經》)有人問:婦女的病症像癲癇發作,或昏迷不醒,一天發作二十多次。醫生診脈後,反而說她是帶下病,而且診斷結果都與醫生所說的一樣。請問這種脈象是怎樣的?應該如何區分?醫生說:寸口脈呈現濡脈(柔軟無力)且緊脈(繃緊),濡脈代表陽氣虛弱,緊脈代表經脈中有寒氣。陽氣虛弱則衛氣不足,血脈衰竭,寒氣凝結,造成陰陽失調,邪氣侵入經絡。
疾病發生在年輕時,初次來月經就發生性行為,時間過度,精氣感動命門導致命門開泄,經血流失導致血虛,全身脈絡擴張。中極穴受到陽氣的擾動,微小的風寒刺激就形成了寒氣,寒氣因虛而侵入經絡,積聚在丹田,發作時向上衝,衝到胸膈,口中湧出津液,口水不斷溢出,頭暈目眩,情況像昏厥,氣向上衝到大腿根部發熱。庸醫會稱之為癲癇,用灸法治療反而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有人問婦女的病症是氣向上衝到胸部,頭暈目眩,吐口水,大腿根部有氣衝熱,醫生診脈後,沒有說是帶下病,請問這種脈象是什麼?應該如何區分?醫生說:寸口脈呈現沉脈(沉在裡層)且微脈(微弱),沉脈代表胃氣虛弱,微脈代表經脈氣血不足。陽氣伏藏則會出現疹子,陰氣衰竭則會導致失血。應該會出現小便不順暢,津液閉塞。
現在病人反而小便通暢,稍微出汗,沉脈轉變成寒脈,出現咳嗽、嘔吐白沫,肺部功能衰竭,津液枯竭,失血導致經絡受損,因寒邪導致血厥,手腳麻木,氣從丹田發起,向上到胸脅,寒氣鬱積在上部,胸部感到窒悶,氣運行到陽部,臉色紅熱像喝醉酒一樣,體態看似肥胖。這實際上是虛弱的表現,醫生反而用瀉法或長針治療,更加重了經絡的虛弱。經常發作眩暈,所以可以知道這是血厥。
(張仲景說)有人問:寸口脈呈現沉脈、大脈而且滑脈,沉脈表示實證,滑脈表示氣盛,實證和氣盛相互搏擊,如果血氣進入臟腑就立刻死亡,進入腑就可痊癒,這就是卒厥,請問是什麼意思?醫生說:嘴唇發青,身體冰冷,這是血氣入臟,會立刻死亡。如果身體溫和,自然出汗,這是血氣入腑,可以痊癒。
(出自《脈經》)人患上屍厥,呼喚沒有反應,脈搏伏在裡層,表示會死亡;脈搏很大又突然變小,表示會死亡。突然中惡,腹部脹大,四肢腫滿,脈搏大而緩和的可以存活,脈搏緊大而浮的會死亡,脈搏緊細而微的也可能會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