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十二經脈
肘臂之外後廉痛。部分猶當細分別。
足經太陽膀胱脈。目內,上起額尖。支者巔上至耳角。直者從巔腦後懸。絡腦還出別下項。
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
貫胂俠脊過髀樞。臂內後廉,中合。下貫,內外踝後。京骨之下指外側。是經血多氣猶少。
是動頭疼不可當。項如拔兮腰似折。髀強痛徹脊中央。如結兮,如裂。是為踝厥筋乃傷。
所生瘧痔小指廢。頭囟頂痛目色黃。腰尻,腳疼連背。淚流鼻衄及癲狂。足經腎脈屬少陰。
小指斜趣涌泉心。然谷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內侵。出,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
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是經多氣而少血。
是動病飢不欲食。喘嗽吐血喉中鳴。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視KT,KT,氣不足。心懸如飢常惕惕。
所生病者為舌乾。口熱咽痛氣賁逼。股內後廉並脊疼。心腸煩痛疸而,。痿厥嗜臥體怠惰。
足下熱痛皆腎厥。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上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內。
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衝支者別。少指次指絡相通。是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
肘臂攣急腋下腫。甚則胸脅支滿結。心中,或大動。善笑目黃面赤色。所生病者為煩心。
心痛掌中熱之極。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
肘後,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包膈裡穿。支者膻中缺盆上。
上項耳後耳角旋。屈下至頤仍注頰。一支出耳入耳前。卻從上關交曲頰。
至目內,乃盡焉。是經少血還多氣。是動耳鳴喉腫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後痛兼目銳,。
肩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廢。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生。抵頭循角下耳後。
腦空風池次第行。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盆。支者耳後貫耳內。出走耳前銳,循。
一支銳,大迎下。合手少陽抵項根。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屬膽仍從脅裡過。
下入氣街毛際縈。橫入髀厭環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過季脅下髀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
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別從大指去。三毛之際接肝經。此經多氣乃少血。
是動口苦善太息。心脅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所生頭痛連銳,。缺盆腫痛並兩腋。
馬刀挾癭生兩旁。汗出振寒,瘧疾。胸脅髀膝至,骨。絕骨踝痛及諸節。厥陰足脈肝所終。
大指之端毛際叢。足跗上廉太衝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陰後。循,內廉陰股充。
環繞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逢。上貫膈裡布脅肋。俠喉頏顙目系同。脈上巔會督脈出。支者還生目系中。下絡頰裡環唇內。支者便從膈肺起。此經血多氣少焉。是動腰疼俯仰難。男疝女人少腹腫。面塵脫色及咽乾。所生病者為胸滿。嘔吐洞泄小便難。或時遺溺並狐疝臨證還須仔細看。
白話文:
十二經脈
肘臂外側後方疼痛,需仔細區分病因。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額頭尖端。一部分分支上行至頭頂,到達耳後角;主線則從頭頂沿後腦勺下行,連接腦部後再出來,向下至頸部。
沿著肩胛骨、脊柱旁下行,到達腰部、腎臟和膀胱附近。一部分向下與肛門相連,穿過臀部斜行到達委中穴。另一部分則沿著手臂內側分佈,穿過臀部,沿著脊柱旁經過髀樞穴,到達手臂內側後方,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向下經過內外踝後方,到達京骨(跟骨)下方小趾外側。此經血多氣少。
此經循行異常會引起頭痛劇烈難忍,頸部僵硬如同被人拔起,腰部疼痛如同折斷,髖部強痛直達脊柱中央,如同絞痛或撕裂般的疼痛,即踝厥筋受損。
會導致瘧疾、痔瘡、小指萎縮,頭痛、頭頂痛、眼睛發黃,腰部、臀部、腳痛並伴隨背痛,流淚、鼻出血、癲狂等症狀。足少陰腎經屬少陰經脈。
從小指斜行走向涌泉穴,然谷穴之下,內踝後方,分支進入跟中,深入內側,再出來,沿內側上行至大腿內側,貫穿脊柱,屬於腎經與膀胱經。
主線屬腎經,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舌根循行。分支從肺部連接心臟內部,再到達胸中,分佈較深。此經氣多血少。
此經循行異常會引起飢餓感卻不想吃東西,咳嗽、咳血、喉嚨有鳴聲,坐著想站起來卻感到很費力,臉色灰暗,眼睛無神,氣不足,心神不定,經常提心吊膽。
由此引發的疾病有舌乾、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胃氣上逆、大腿內側後方和脊柱疼痛、心煩意亂、黃疸、肌肉萎縮、嗜睡、身體疲倦等症狀。腳底發熱疼痛都是腎氣虛衰所致。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部,屬於心包,向下通過膈肌到達三焦。一部分分支循行於胸部,從脅肋下外出,連接腋窩上三寸,再向上到達腋窩,循行於少陰、太陰兩經之間。經脈穿透中衝穴,分支與少指、次指相連。此經血多氣少。
此經循行異常會引起手掌心發熱,肘臂拘攣,腋下腫痛,嚴重時胸脅部脹滿結塊,心慌,或心悸劇烈,容易發笑,眼睛發黃,面紅。由此引發的疾病有心煩,心痛,手掌發熱,手厥陰經循行部位疼痛。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沿著兩指之間的骨縫向上走,到達手腕部,從手臂外側兩骨之間上行,到達肘部後方,外側循行至肩部,與手少陽經交會後分開,向下進入缺盆穴(鎖骨上窩),到達膻中穴,分佈於心包、膈肌,穿過胸腔內臟。一部分分支從膻中穴和缺盆穴上行,到達頸部、耳後、耳角,再向下彎曲到達下巴,再注於面頰。一部分分支從耳後進入耳前,再從上關穴,循行於面頰,到達目內眥,至此終止。此經氣多血少。
此經循行異常會引起耳鳴、喉嚨腫痛,疾病發生時會自發出汗,耳後疼痛,眼睛銳利,肩肘臂外側疼痛,小指和無名指功能減退。
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向上到達額角,再向下到達耳後,經過風池穴,到達肩部。與手少陽經在肩部交會,右側上行至缺盆穴。一部分分支從耳後進入耳內,從耳前出來,再向下行。一部分分支從大迎穴向下,與手少陽經會合,到達頸根部,再向下至頰車穴、缺盆穴,進入胸腔,貫穿膈肌,連接肝經,屬於膽經,從脅肋部下行,到達氣街穴,毛際穴,環繞髖關節,到達環跳穴。主線從缺盆穴向下,經過腋窩、脅肋下、髖關節,到達膝蓋外側(陽陵泉穴),再沿著外踝前下方,到達足背,分佈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一部分分支從大趾旁,經三毛穴,與肝經相連。此經氣多血少。
此經循行異常會引起口苦、嘆氣、心脅疼痛難以轉移、面色灰暗、腳心發熱、身體沒有光澤。由此引發的疾病有頭痛、缺盆(鎖骨上窩)腫痛、兩側腋下腫痛、頸部兩側有腫塊、自汗、畏寒、瘧疾、胸脅、髖膝、踝骨疼痛以及各關節疼痛。
足厥陰肝經:終止於大趾的末端,從足跗骨上緣,太衝穴開始,在踝前一寸處進入中封穴,沿著內踝前上方,經過太陰經後方,循行於大腿內側,環繞陰器到達小腹部,與胃經相連,屬於肝經,連接膽經,向上穿過膈肌,分佈於胸肋部,與喉嚨、頸部、眼睛相連,經脈上行至頭頂,與督脈相會。一部分分支從目系穴返回,向下連接面頰,環繞嘴唇內側。一部分分支從膈肌、肺部向上走。此經血多氣少。
此經循行異常會引起腰痛,俯仰困難,男性疝氣,女性小腹腫脹,面色灰暗、脫色,咽喉乾燥。由此引發的疾病有胸悶、嘔吐、腹瀉、排尿困難,有時會尿失禁,以及狐疝。臨床上還需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