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癩

回本書目錄

1.

此是感天地殺厲之氣。聲啞者,難治。

下蟲,病在下,通天再造散。取蟲及穢物方:

鬱金(一錢),大黃(一兩),白牽牛(六錢,半生半熟),皂角刺(一兩,陳者),共為末,酒下五錢。

取涎,病在上,用醉仙散於牙縫中追毒取涎,方見後。

發散,痛者,養血藥中加如聖散。

疏風清熱,防風通聖散加生地、羌活、獨活、大力子、白芷、蔓荊子。

,氣實痰壅者,宜吐、汗之。

換肌,換肌丹方:

當歸,苦參(各二兩),川芎,撫芎,防風,荊芥穗,川羌活,獨活,金蠍,蟬蛻(各一兩半,共為末),大楓子(三斤,取淨肉一斤)

上楓肉搗如泥,和陳米飯為丸,每服四十丸,空心至晚各進一服。

,出惡血,取委中二穴,針之去惡血二三合。又黑紫疙瘩處,亦去惡血。

涼血瀉火,四物加生地、荊芥穗、黃耆、黃連、地骨、甘草、黃芩之類。

潤膚,大楓子、枯礬、輕粉、苦參、白芷,為膏潤之。癢者,加白芨、硝、雄黃。

追涎,鼻塞者,用豬牙皂角十條,微泡去皮,玄胡索大者三枚,青黛半錢,共為末,滴水丸如雞頭大,曬乾。

每一丸以水浸開,口含水,以藥搐鼻中,其涎自出,後以水漱口自止。

醉仙散方:服五七日後,牙縫中出涎。

胡麻,鼠黏子,枸杞子,蔓荊子(各一兩,同炒),白蒺藜,苦參,防風,栝蔞根(各半兩)上為末,每十五錢入輕粉一錢,茶湯調下。

洗浴,雄黃(研,生用,),臨時下黃柏、槐花、麻黃、苦、乾薑(各一兩),只為粗末,用水一桶許,浸五日,令藥水濃卻,煎數沸,去渣,入缸或大桶內,令滿,坐於內沒身,汗出為度,其蟲取下,遠去其水,於僻處理藏,換新衣著,大忌色欲、口味。

雙解,烏蛇丸方:皂角去皮弦子二十定,酥炙;白花蛇、烏蛇各一條,並酒浸,去骨,焙乾;苦參四兩;大楓子三斤,內取淨肉一斤。共為細末,以皂角十三定捶碎,以水五升浸一宿,濾去渣,熬成膏,和前藥為丸,桐子大。每三十丸,欲利,溫酒下,以利為度;欲汗,通聖散汁送下,三日服一遍,汗出為度。

斂瘡藥,風癢多用,尋常少用。

紫荊皮(四兩),白芨,赤小豆,斑蝥(去足翅),明礬,全蠍(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水調塗敷其瘡,直到了不換,痊後其痂自落。

白話文:

這病是由天地間的惡劣之氣所引起。如果聲音嘶啞,病情較難治療。

對於下部有蟲的病症,可用通天再造散治療,並且有以下配方來驅蟲及清除髒物:

  • 鬱金(1錢)
  • 大黃(1兩)
  • 白牽牛(6錢,一半生一半熟)
  • 皁角刺(1兩,要選舊的) 這些材料混合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5錢,用酒送服。

若病在上部,需抽取口中的痰涎,可使用醉仙散於牙縫中引出毒液及痰涎,具體配方稍後介紹。

對於疼痛的癥狀,可在滋養血液的藥物中加入如聖散。

疏風清熱方面,可用防風通聖散加上生地、羌活、獨活、大力子、白芷、蔓荊子等藥材。

對於氣滯痰多的情況,應採用催吐或出汗的方式治療。

換肌丹的配方如下:

  • 當歸,苦參(各2兩)
  • 川芎,撫芎,防風,荊芥穗,川羌活,獨活,金蠍,蟬蛻(各1兩半)
  • 大楓子(3斤,取出1斤的果肉) 將楓子果肉搗成泥,與剩餘材料及陳米飯混合製成藥丸,每次服用40粒,空腹或晚上各服用一次。

針灸治療可以去除惡血,選擇委中穴進行針灸,每次去除2至3合的惡血。對於黑色或紫色的腫塊,同樣可以去除惡血。

涼血瀉火的藥方包括四物湯加上生地、荊芥穗、黃耆、黃連、地骨、甘草、黃芩等。

潤膚方面,可用大楓子、枯礬、輕粉、苦參、白芷製成藥膏塗抹。若感到癢,則可添加白芨、硝石、雄黃。

追涎方面,若鼻塞,可用豬牙皁角10條,去皮後加入玄胡索3枚、青黛半錢,製成藥丸,曬乾後每次用水浸泡一顆藥丸,含水將藥吸入鼻中,會自然排出痰涎,事後用水漱口即可。

醉仙散的配方如下:服用5至7天後,牙縫中會流出涎水。

  • 胡麻,鼠黏子,枸杞子,蔓荊子(各1兩,一起炒過)
  • 白蒺藜,苦參,防風,栝蔞根(各半兩)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5錢,加入輕粉1錢,用茶湯調和服用。

洗浴療法方面,使用雄黃(生用),加入黃柏、槐花、麻黃、苦、乾薑(各1兩),煮沸後去渣,倒入缸或大桶中,讓患者全身浸入,直到出汗。治療後應遠離該水,妥善處理,更換新衣,避免性行為及重口味食物。

雙解療法,烏蛇丸的配方如下:

  • 皁角去皮弦子20個,用酥油烤過
  • 白花蛇、烏蛇各一條,用酒浸泡後去骨,烘乾
  • 苦參4兩
  • 大楓子3斤,取出1斤的果肉 將所有材料磨成細粉,再用13個皁角加水浸泡一夜,去渣後熬成膏,與前面的藥粉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30粒,若想利尿,可用溫酒送服,以利尿為準;若想出汗,可用通聖散的汁液送服,每三天服用一次,以出汗為準。

收瘡藥,常用於風癢,少用於其他情況。

  • 紫荊皮(4兩)
  • 白芨,赤小豆,斑蝥(去掉腳和翅膀),明礬,全蠍(各2錢半) 將所有材料磨成細粉,用水調和塗敷於患處,直到完全康復無需更換,康復後瘡疤會自行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