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八 (1)
卷八 (1)
1. 解顱
一論小兒解顱者。生下囟門不合也。長必多愁少笑。目白睛多。面色㿠白。肢體消瘦。皆腎虛也。
一治小兒顱開解。頭縫不合。此乃腎氣不成。腎主骨髓。腦為髓海。腎氣不勝。所以腦髓不足。故不能合。丹溪治解顱以八物湯。有熱。加酒炒黃連、黃芩、甘草。水煎服。外用布帛緊束。又以白芨末敷之。
人參地黃丸
人參(二錢),懷熟地黃(四錢),嫩鹿茸,山藥,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山茱萸(酒蒸去核各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用人參煎湯研化。食遠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小兒出生時頭頂的軟點(俗稱囟門)未能正常閉合的情況,這種狀況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容易煩惱,笑容較少,眼睛白色部分較多,臉色蒼白,身體瘦弱,這些症狀通常和腎臟功能不足有關。
對於小兒囟門未閉的治療,文中提到是因為腎氣不足所致,因為腎臟主管骨骼與骨髓,而大腦則被視為骨髓的海洋,當腎氣不足以支撐時,會導致腦髓不足,進而無法使囟門閉合。丹溪先生針對這種情況,使用「八物湯」進行治療,如果伴有熱象,還會添加酒炒過的黃連、黃芩以及甘草,用水煎煮後服用。此外,還會在外科上使用布帛緊緊綁住,並塗抹白芨粉。
接下來介紹了一個名為「人參地黃丸」的藥方,成分包括人參(兩錢)、熟地黃(四錢)、嫩鹿茸、山藥、去皮的白茯苓、牡丹皮、酒蒸過的山茱萸(去核,各三錢)。將這些材料磨成細粉後,用煉製的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再用人參煎湯溶解服用,應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
2. 鶴節
一論小兒鶴節。因氣血不充。故肌瘦薄。骨節呈露。如鶴之膝。
當歸地黃丸
懷熟地黃(酒蒸八錢),山茱萸(酒蒸去核),乾山藥,澤瀉(去毛),牡丹皮(去梗),白茯苓(去皮),當歸(酒洗各二錢),一方。加鹿茸酥炙。牛膝去蘆酒洗。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密為丸。如芡實大。每用熱水研化。食前服。仍以天南星炮去皮臍。研細末。入米醋調。敷絹帛上烘熱。貼之。亦良法。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兒童鶴節症狀。鶴節是因為兒童的氣血不足,導致肌肉消瘦,皮膚薄,骨骼關節突出,看起來就像鶴的膝蓋一樣。
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當歸地黃丸"來治療。
藥方如下:懷熟地黃(酒蒸後8錢)、山茱萸(酒蒸去核2錢)、乾山藥(2錢)、澤瀉(去毛2錢)、牡丹皮(去梗2錢)、白茯苓(去皮2錢)、當歸(酒洗2錢)。另有一種配方則會加上鹿茸(酥炙2錢)和牛膝(去蘆酒洗2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大小約如芡實。每次服用時,先用熱水研磨融化,然後在飯前服用。
另外,還有一個好的療法,就是將天南星(炮去皮臍)研磨成細粉,加入米醋調和,敷在絹帛上,然後加熱,貼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