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 婦人方上 (1)
卷二 婦人方上 (1)
1. 灸法
論曰:凡霍亂,灸之或雖未能立瘥,終無死憂,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吐後,當隨病狀灸之。若先心痛及先吐者,灸巨闕七壯,在心下一寸。不效,更灸如前數。若先腹痛者,灸太倉二七壯,穴在心厭下四寸,臍上一夫,不止,更灸如前數。若吐下不禁,兩手陰陽脈俱疾數者,灸心蔽骨下三寸,又臍下三寸,各六七十壯。
若干嘔者,灸間使各七壯,在手腕後三寸,兩筋間。不瘥,更灸如前數。若嘔啘者,灸心主各七壯,在掌腕上約中。吐不止,更灸如前數。若手足逆冷,灸三陰交各七壯,在足內踝直上三寸,廉骨際,末瘥,更灸如前數。若先下利者,灸谷門二七壯,在臍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腸募。
不瘥,更灸如前數。若下不止者,灸大都七壯,足大趾本節後內側白肉際。若泄利所傷,煩欲死者,灸慈宮二十七壯,在橫骨兩邊各二寸半,橫骨在臍下,橫門骨是,轉筋在兩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際七壯,又灸膻中、中府、巨闕、胃脘、尺澤,並治筋拘頭及足皆愈。走哺轉筋,灸踵踝白肉際各三七壯。
又灸小腹下橫骨中央,隨年壯。
轉筋四厥,灸兩乳根黑白際各一壯。轉筋,灸湧泉六七壯,在足心下當𧿹趾大筋上。又大趾下約中一壯。轉筋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轉筋入腹痛欲死,四人持手足,灸臍上一寸十四壯,自不動,勿復持之。又灸股里大筋,去陰一寸。霍亂轉筋,令病人合面正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量兩肘尖,頭依繩下,挾脊骨兩邊相去各一寸半,灸一百壯,無不瘥此華佗法。霍亂已死有暖氣者,灸承筋七壯。
起死人,取繩量圍足從趾至跟,捻取等折一半以度,令一頭至跟踏地處,引綖上至度,頭即是穴。又以鹽納臍中,灸二七壯。
白話文:
[灸法]
討論如下:凡是霍亂症狀,使用灸法治療,即使不能立即痊癒,也最終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不可放棄使用灸法。如果先是腹痛,或是先嘔吐後腹瀉,應根據病情的具體表現來進行灸法。
如果是先心痛或先嘔吐,應灸巨闕穴七次,位置在心下一寸處。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再按原先的次數灸。
如果先是腹痛,應灸太倉穴十四次,位置在心厭下四寸,臍上一夫處。如果病情沒有停止,可再按原先的次數灸。
如果嘔吐和腹瀉無法控制,且雙手的陰陽脈搏都快速跳動,應灸心蔽骨下三寸以及臍下三寸處,各灸六十到七十次。
如果是乾嘔,應灸間使穴各七次,位置在手腕後三寸,兩筋之間。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再按原先的次數灸。
如果反覆嘔吐,應灸心主穴各七次,位置在掌腕上約中。如果嘔吐不止,可再按原先的次數灸。
如果手腳冰冷,應灸三陰交穴各七次,位置在足內踝直上三寸,廉骨際。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可再按原先的次數灸。
如果是先腹瀉,應灸谷門穴十四次,位置在臍旁二寸,男性在左側,女性在右側,又稱為大腸募。
如果腹瀉不止,應灸大都穴七次,位置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白肉際。
如果因為腹瀉造成身體虛弱,感到極度疲倦,應灸慈宮穴二十七次,位置在橫骨兩邊各二寸半,橫骨在臍下,橫門骨是,轉筋在兩臂及胸中者。
對於轉筋,可以灸手掌白肉際七次,也可灸膻中、中府、巨闕、胃脘、尺澤等穴位,能治療筋拘頭及足的問題。
對於轉筋,可以灸踵踝白肉際各二十一次。
對於轉筋四厥,可以灸兩乳根黑白際各一次。
對於轉筋,可以灸湧泉六到七次,位置在足心下當踠趾大筋上。也可灸大趾下約中一次。
對於轉筋不止,可以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次,立即就能痊癒。
對於轉筋進入腹部疼痛難忍,需要四人分別抓住手腳,灸臍上一寸十四次,當病人不再移動時,就不需要再扶住他。也可以灸股裏大筋,距離陰部一寸的位置。
對於霍亂轉筋,讓病人正面朝下平躺,雙手貼身伸直,用繩子橫量兩肘尖,頭部依繩子下方,夾脊骨兩邊相距各一寸半,灸一百次,通常都能治癒,這是華佗的方法。
對於已經死亡但仍有一絲暖氣的霍亂患者,可以灸承筋穴七次。
對於死亡的人,可以用繩子圍繞足部,從趾到跟,找到等長的一半,讓一端到達跟部踏地處,拉繩子上至等長度,頭部就是穴位。也可以在肚臍中放入鹽,灸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