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2)
(12)
1. 雜問
喻嘉言之進退黃連湯,由乾薑黃連人參桂枝半夏大棗六味組成,進法用生藥,性較強烈,退法用熟藥,性較溫和,主要是用黃連引諸溫熱藥以通調周身氣血,使升降平衡而關格自止。
□
問曰:怔忡起於何因?
答曰:此心陽不足,為陰邪所乾也。夫心者,神之主也,心君氣足,則百魅潛蹤,心君氣衰,則群陰並起。今病人心內怔忡,怔忡者,不安之象也。陽虛之人,心陽日虧,易為陰邪所侮,上侮故心不安,覺有忡之者,忡乃自下而上之謂,明明陰邪自下而上為殃,非大補心陽不可,方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再重加附子。亦有水停心下而作悸者,悸亦心動不安之貌,與怔忡相同,怔忡重在心陽不足,悸則重在水停心下,必有水聲為據。水停甚者,心下痛峻,仲景主以十棗湯,悸而不痛,芩桂術甘湯,悸而兼喘咳者,小青龍湯。芩桂術甘湯見陽虛門。
桂枝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白芍六錢,龍骨四錢,牡蠣四錢,甘草二錢,生薑五錢,大棗六枚,附子四錢
十棗湯
芫花二錢,甘遂一錢,大戟一錢,大棗十枚
小青龍湯
麻黃六錢,白芍六錢,細辛六錢,乾薑六錢,甘草六錢,桂枝六錢,半夏半升,五味半升
用藥意解
按桂枝龍骨牡蠣湯一方,乃調和陰陽,交通上下之方也。夫此方乃桂枝湯加龍骨、牡蠣耳。桂枝本方,乃調和陰陽之第一方,凡氣血不調之人,外感易生,內傷亦易生,仲景立此方內外通治,不專重在發汗一節也。果有外邪傷及太陽營、衛,閉其氣、血外出之機,遏鬱而為熱為疼,取此方協和陰陽,鼓動運行之機,俾外入者,仍從外出,故一汗而病可立解。
若無外邪,而用桂枝湯,必不出汗,何也?氣機原未閉塞,血液暢流,何汗之有?此方本意,非專為太陽而設,實為陰陽不調而設,要知陰陽調和之人,六邪不侵,七情不損。陽不調之人,必有陽不調之實據,以辨陽虛法辨之;陰不調之人,必有陰不調之實據,以辨陰虛法辨之。
陽不調之人,用此方,桂、甘、薑、棗宜重,稍加白芍以斂陰;陰不調之人,芍藥、甘、棗宜重以調陰,少加桂以宣陽。陰陽兩不足之人,分兩平用,彼此不偏,此立法之苦心,亦變通之道。如大、小建中與此方,皆桂枝湯之變局也。識得陰陽至理者,始信餘非妄說也。今加龍、牡二物,又加附子,以治怔忡,取龍、牡有情之物,龍稟陽之靈,牡稟陰之靈,二物合而為一,取陰、陽互根之意,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壯君火也。君火壯而陰邪立消,怔忡自然不作矣。
白話文:
喻嘉言所用的進退黃連湯,由乾薑、黃連、人參、桂枝、半夏、大棗這六味藥組成。使用生藥時,藥性較為強烈;使用熟藥時,藥性較為溫和。這帖藥主要是用黃連引導其他溫熱的藥物,來疏通調節全身的氣血,使升降功能平衡,進而使阻塞的關格現象自然停止。
**問題:**心悸(怔忡)的發生原因是什麼?
**回答:**這是因為心陽不足,受到陰邪侵擾所導致的。心臟是精神的主宰,心陽充足時,各種邪氣都會潛藏起來;心陽衰弱時,各種陰邪就會趁虛而入。現在病人出現心悸,心悸代表心神不安的狀態。陽虛的人,心陽日益衰弱,容易受到陰邪的侵侮,向上侵犯導致心神不安,感覺到心臟有跳動不安的感覺。這種跳動不安的感覺是從下往上,明顯是陰邪從下向上作祟,必須大補心陽才行。所以使用桂枝龍骨牡蠣湯,並且再加入附子。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導致心悸。心悸也是心臟跳動不安的表現,和心悸(怔忡)類似,但是心悸(怔忡)主要是因為心陽不足,心悸則主要是因為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必須伴隨有水聲。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嚴重時,心下會劇烈疼痛,張仲景會使用十棗湯。如果只有心悸而沒有疼痛,則使用苓桂朮甘湯。如果心悸同時伴隨喘咳,則使用小青龍湯。苓桂朮甘湯的相關內容請參見陽虛的章節。
桂枝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白芍六錢,龍骨四錢,牡蠣四錢,甘草二錢,生薑五錢,大棗六枚,附子四錢
十棗湯 芫花二錢,甘遂一錢,大戟一錢,大棗十枚
小青龍湯 麻黃六錢,白芍六錢,細辛六錢,乾薑六錢,甘草六錢,桂枝六錢,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用藥的意涵 桂枝龍骨牡蠣湯這個方子,是調和陰陽、溝通上下的方劑。這個方子其實就是桂枝湯加上龍骨、牡蠣而已。桂枝湯本身就是調和陰陽的第一方,凡是氣血不調的人,容易產生外感,也容易產生內傷。張仲景設立這個方子,是為了內外都可以治療,並非只著重在發汗而已。如果外邪侵犯太陽經的營衛,阻礙了氣血向外輸出的機制,導致鬱積而產生熱或疼痛,使用這個方子來協調陰陽,鼓動氣機的運行,讓外來的邪氣仍舊可以向外排出,所以只要發汗,病就可以馬上痊癒。
如果沒有外邪,而使用桂枝湯,一定不會出汗,為什麼呢?因為氣機原本就沒有閉塞,血液流暢,哪來的汗呢?這個方子的本意,並非專門為太陽經所設,而是為陰陽不調所設。要知道,陰陽調和的人,各種邪氣不會侵擾,七情也不會損傷。陽氣不調的人,一定會有陽氣不調的實際狀況,要用辨別陽虛的方法來辨別;陰氣不調的人,也一定會有陰氣不調的實際狀況,要用辨別陰虛的方法來辨別。
陽氣不調的人,使用這個方子,桂枝、甘草、生薑、大棗的用量應該加重,稍微加入一些白芍來收斂陰氣;陰氣不調的人,白芍、甘草、大棗的用量應該加重,來調和陰氣,稍微加入一些桂枝來宣發陽氣。陰陽都不足的人,各藥的用量要平均使用,不偏向任何一方,這是這個方子立法的用心,也是變通的方法。像是大建中湯、小建中湯與這個方子,都是桂枝湯的變化。能夠了解陰陽至理的人,就會相信我說的不是妄言。現在加上龍骨、牡蠣這兩味藥,又加上附子來治療心悸(怔忡),取龍骨、牡蠣這兩味有情之物,龍屬於陽的靈氣,牡蠣屬於陰的靈氣,兩者合在一起,取陰陽互根的意義。加上附子,則是為了幫助真火,來壯大君火。君火強盛,陰邪就會立即消散,心悸(怔忡)自然就不會發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