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中卷 (20)
第一集中卷 (20)
1. 第五五案,炙甘草湯證(其一)
(穎師講授,佐景筆記)
師曰,律師姚建,現住小西門外大興街,嘗來請診,眠食無恙,按其脈結代,約十餘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躍不寧,此仲師所謂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之證是也。因書經方與之,服十餘劑而瘥。
炙甘草(四錢),生薑(三錢),桂枝(三錢),潞黨參(二錢),生地(一兩),真阿膠(二錢,烊沖),麥冬(四錢),麻仁(四錢),大棗(四枚)
佐景按,大論原文煎法,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合煎;吾師生之用本湯,每不用酒,亦效。惟阿膠當另烊衝入,或後納烊消盡,以免膠質為他藥黏去。余用阿膠至少六錢,分二次沖,因其質重故也。
曹穎甫曰,陽氣結澀不舒,故謂之結,陰氣缺乏不續,故謂之代,代之為言,貸也,恆產告罄,而稱貸以為生,其能久乎?固知《傷寒·太陽篇》所謂難治者,乃專指代脈言,非並指結脈言也。
白話文:
(穎師講課,佐景筆記)
老師說,有個律師叫姚建,現在住在小西門外大興街,曾經來請我診治。他睡眠和飲食都正常,但把脈發現他的脈象是結脈或代脈,大約每十幾下就停一下,有時是二十幾下到三十幾下才停一下。加上他事情多,常常覺得心跳很快,心神不寧。這就是張仲景說的心悸、脈象結代,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的病症。因此我開了經方給他,他吃了十幾帖就痊癒了。
藥方是:炙甘草(四錢)、生薑(三錢)、桂枝(三錢)、潞黨參(二錢)、生地(一兩)、真阿膠(二錢,烊化後沖服)、麥冬(四錢)、麻仁(四錢)、大棗(四枚)。
佐景按:根據《傷寒論》原文的煎法,是用清酒七升、水八升一起煎煮;我的老師在實際使用這個藥方時,通常不用酒,也一樣有效。只是阿膠應該另外烊化後沖入藥液,或是等藥煎好後再加入烊化,以免阿膠的膠質被其他藥材黏住。我使用阿膠至少會用到六錢,分兩次沖服,因為它的質地比較重。
曹穎甫說:陽氣鬱結不舒暢,所以稱為結;陰氣不足無法持續,所以稱為代。代的意思就是「借貸」,就像是家產都用光了,只能靠借貸來維持生活,這樣能長久嗎?因此可以知道《傷寒論·太陽篇》所說的難以治療,是專指代脈而言,並不是也指結脈。
2. 第五六案,炙甘草湯證(其二,穎師醫案)
唐(左,史惠甫介紹)
初診(十月二十日),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此仲景先師之法,不可更變者也。
炙甘草(四錢),川桂枝(三錢),潞黨參(三錢),阿膠珠(二錢),大麻仁(一兩),大麥冬(八錢),大生地(一兩),生薑(五片),紅棗(十枚)
佐景按,唐君居春申,素有心臟病,每年買舟到香港,就診於名醫陳伯壇先生。先生用經方,藥量特重,如桂枝、生薑之屬動以兩計。大鍋煎熬,藥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輒良已。今冬心悸脈結代又發,師與炙甘草湯,服至三五劑,心悸愈,而脈結代漸稀,尚未能悉如健體。蓋宿疾尚賴久劑也。君又素便秘,服藥則易行,停藥則難行,甚須半小時之久,故師方用麻仁一兩之外,更加大黃三錢。
二診(十月二十三日),二進炙甘草湯,胃納較增,惟口中燥而氣短,左脈結代漸減,右脈尚未盡和,仍宜前法加減。加制軍者,因大便少也。
炙甘草(五錢),川桂枝(四錢),潞黨參(五錢),阿膠珠(二錢),大熟地(一兩),大麻仁(一兩),麥冬(四錢),紫蘇葉(五錢),天花粉(一兩),生薑(三片),紅棗(七枚),制軍(三錢)
白話文:
初診(十月二十日)
患者的脈象呈現結代,並且有心悸的症狀,應該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這是醫聖張仲景留下的方法,不能隨意更改。
使用的藥方是:炙甘草(四錢)、川桂枝(三錢)、潞黨參(三錢)、阿膠珠(二錢)、大麻仁(一兩)、大麥冬(八錢)、大生地(一兩)、生薑(五片)、紅棗(十枚)。
補充說明:這位唐先生住在春申,本身就有心臟病,每年都會搭船到香港,找名醫陳伯壇先生看病。陳先生擅長使用經方,而且用藥劑量很重,像桂枝、生薑這些藥材都以兩來計算。用大鍋煎藥,藥味非常辛辣,但唐先生服用後,病很快就好轉。現在冬天心悸、脈搏結代的症狀又發作,醫師給他開了炙甘草湯,服用三到五劑後,心悸症狀減輕,脈搏結代的狀況也漸漸減少,但還沒有完全恢復到健康狀態。這可能是因為舊病需要長期服藥才能根治。而且唐先生本來就有便秘的問題,服藥期間排便順暢,停藥後就變得困難,通常需要半小時才能排便。因此,醫師在藥方中除了加入麻仁一兩之外,還額外加了大黃三錢。
複診(十月二十三日)
第二次開立炙甘草湯,病患的食慾有增加,但感覺口乾舌燥、呼吸短促,左手的脈搏結代現象有減少,但右手脈象還不平和,仍然需要用原來的藥方再做調整。加入制軍(大黃)是因為病患大便量少。
調整後的藥方是:炙甘草(五錢)、川桂枝(四錢)、潞黨參(五錢)、阿膠珠(二錢)、大熟地(一兩)、大麻仁(一兩)、麥冬(四錢)、紫蘇葉(五錢)、天花粉(一兩)、生薑(三片)、紅棗(七枚)、制軍(大黃)(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