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本

《敖氏傷寒金鏡錄》~ 第十八·微黃舌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八·微黃舌

1. 第十八·微黃舌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譫語。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以雙解散加解毒湯兩停主之。

【介按】舌苔微黃而薄。是外邪初入陽明。猶帶表證。微兼惡寒。治宜辛涼解散。如黃而兼燥。外證不惡寒、反惡熱。是邪初入陽明之裡。或溫熱內發欲出陽明之表。治宜涼解裡熱。是以風熱溫暑之表證。及傷寒傳入陽明之府證。其苔必現微黃。如若失治。則黃色由薄而轉厚。

甚則變為焦黃。外證大熱、大渴、譫語、便閉、或無汗、或自汗。此因熱邪由表入里。治宜汗下兼行。但須清解涼散。今因雙解散內有辛溫升散之品。故加解毒湯以佐之。凡治此等證候。用藥必須隨症斟酌。倘如舌苔黃燥。或生芒刺。而有臍腹脹滿硬痛之證者。治法又宜急下以存津。

雙解散加解毒湯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半兩),白朮,山梔(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服。不拘時。一云有桂枝二兩。

【介按】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去硝黃是也。今此方有硝黃而無薄荷。名之曰雙解散加解毒湯者。諒系雙解表裡熱毒之意也。吳鶴皋曰。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裡俱暢。故曰雙解。

白話文:

第十八·微黃舌

舌頭呈現微微黃色,是疾病初期就出現的症狀,患者可能會出現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表邪侵入裡分所致。必須同時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治療,以雙解散加解毒湯兩劑量為主。

舌苔微黃而薄,表示外邪剛侵入陽明經,還帶有表證,可能伴隨輕微的惡寒。治療應採用辛涼解表的方法。如果舌苔發黃且乾燥,沒有惡寒反而惡熱,則表示邪氣已侵入陽明經的裡分,或溫熱病邪欲從陽明經裡分透發到表證。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總之,風熱、溫熱、暑熱等表證,以及傷寒傳入陽明經的證候,舌苔都會呈現微黃。如果失治,黃色會由薄轉厚,嚴重時會變成焦黃,並伴隨發熱、口渴、譫語、便秘,或無汗或自汗等症狀。這是因為熱邪從表層侵入裡分所致,治療需同時使用發汗和瀉下方法,但需清熱解毒、涼散。由於雙解散中含有辛溫升散的藥物,因此加入解毒湯以輔助。治療這些症狀時,用藥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斟酌。如果舌苔黃燥,或出現芒刺,並伴有腹部脹滿堅硬疼痛,則應積極使用瀉下法以保存津液。

雙解散加解毒湯: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半兩)、白朮、山梔(各半兩)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用一鍾半的水,三片薑,煎煮至八分,服用,不拘時間。也有一種說法是加入桂枝二兩。

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去除硝石和黃連的方劑。此方劑含有硝石和黃連,卻沒有薄荷,命名為雙解散加解毒湯,應該是兼具解表裡熱毒之意。吳鶴皋說: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具有解表作用;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具有解裡作用;當歸、芍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調氣。營衛調和,表裡通暢,因此稱為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