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難經》~ 五十八難

回本書目錄

五十八難

1. 五十八難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温,有熱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隂濡而弱。濕温之脈,陽濡或作「浮」。而弱,隂小而急。傷寒之脈,隂陽俱盛而緊濇。熱病之脈,隂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而或無「而」字。散濇,温病之脈。「浮之而滑,沉之而散濇」疑錯簡,應為温病之脈。故在「隂陽俱浮」及「温病之脈」下各加句號。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癒者,何也?

然,陽虚隂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隂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槀或作「槁」,下同。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槀,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槀痛。

白話文:

《五十八難》:

有人問:傷寒分為幾種?其脈象是否有變化?

答:傷寒分為五類,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各自的症狀表現不同。

中風的脈象:寸部脈浮滑,尺部脈濡弱。
濕溫的脈象:寸部脈濡(或作「浮」)而弱,尺部脈細小急促。
傷寒的脈象:寸尺部脈皆強盛緊澀。
熱病的脈象:寸尺部脈皆浮。
溫病的脈象:輕按浮滑,重按散澀(此句原位置可能有誤,應歸於溫病脈象描述)。

病症表現於各經絡時,需根據發病的具體經絡位置進行診斷治療。

傷寒病症中,有出汗後痊癒、用瀉下法卻致死的案例;也有出汗後死亡、用瀉下法反而痊癒的情況,這是為什麼?

答:陽氣虛弱、陰氣過盛時,發汗可痊癒,瀉下則致命;陽氣過盛、陰氣虛弱時,發汗可能致死,瀉下反而能治癒。

如何判斷寒熱病症的表現?

答:

  • 皮層寒熱:皮膚灼熱無法貼近床席,毛髮枯焦,鼻腔乾燥無汗。
  • 肌肉寒熱:皮膚疼痛,口唇舌苔乾枯,無汗。
  • 骨骼寒熱:患者躁動不安,大汗不止,牙根乾枯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