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壽堂

《醫原》~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燥氣論

經云:燥勝則乾。干為澀滯不通之疾。其病有外感、內傷之因,寒燥、燥熱之異,傷人氣分、血分之次第淺深,皆辨之不可不早辨也。邵新甫曰:外感之燥,首傷上焦氣分,氣分失治,則延及血分;內傷之燥,乃人之本病,由於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藥所致,病從下焦陰分先起,下焦失治,則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噎膈之萌,總由於此。

治法:外感之燥,津液結於上而為患者,結者必使之開解,非辛潤流利氣機不可;內傷之燥,精血竭於下而為患者,竭者必使之復盈,非柔潤靜藥,及血肉有情者以滋填之不可。大抵是病用藥,最忌者苦澀,最善者甘柔。此其大較也。獨是外感、內傷宜分,寒燥、燥熱尤不可混。

夫因寒而燥,為燥之化氣;由燥而熱,乃燥之本氣。人但知燥熱為燥之常,而不知寒燥為燥之變,無怪乎其辛燥升散,動輒得咎也。不觀諸《內經》乎?經曰: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善嘔,心脅痛不能轉側,治以苦溫(苦當是微苦,如杏仁之類,取其通降。溫當是溫潤,非溫燥升散之類)。

此《內經》治寒燥之正法也。又曰: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㿗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據此經文,亦指涼燥搏束而言。《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沈目南曰:盛夏暑熱熏蒸,人身汗出濈濈,肌膚潮潤而不燥,冬月嚴凝肅殺,人身乾槁燥冽,故深秋燥氣行,人體肺金應之,肌膚亦燥。此亦指寒燥而言。

寒燥如此,溫燥可知。

夫乾金主燥,於時為秋,然秋不遽燥也,秋分以後,漸至大涼,露寒霜肅,清氣搏激,燥乃行令。燥從天降,首傷肺金,肺主一身氣化,氣為燥郁,清肅不行,機關不利,勢必乾咳連聲、胸脅牽痛、不能轉側、胸懣氣逆喘急、乾嘔。又或氣為燥郁,不能行水,水停膈上,則必口渴思飲、飲水則吐、煩悶不寧、氣為燥郁,不能布津,則必寒熱無汗、口鼻唇舌起燥、嗌喉干疼。

又或氣為燥郁,內外皆壅,則必一身盡痛;肺主皮毛,甚至皮膚干疼、手不可按、凜凜惡寒、甚而肢厥,雖覆以重裘不溫,頗似陰寒之象。又或氣為燥郁,治節無權,中宮水飲不能屈曲輸於膀胱,而直注於大腸,則必腹痛、泄瀉,甚者揮霍攪亂、上吐下瀉、脈伏肢涼,又似陰寒寒濕之象。夏受暑燥,亦多病此。

但燥氣干滯,所瀉必艱澀難行,與濕瀉、熱瀉之傾腸滑利者不同。吐瀉甚則津液內奪,柔化為剛,腸燥拘急,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蜷曲難伸,任(脈)失榮養,當臍上下按之堅硬,動躍震手;沖(脈)失榮養,臍之兩旁按之堅硬,動躍震手。此皆燥極見證,切勿認為積滯,誤行攻下。

白話文:

燥氣論

經書記載:燥邪過盛就會導致乾燥。乾燥則會引起澀滯不通的疾病。燥邪致病,有外感和內傷兩種原因,寒燥和燥熱兩種性質,損傷人體氣分和血分,其輕重緩急都必須及早辨別。邵新甫說:外感燥邪,首先傷害上焦的氣分,氣分治療失當,就會蔓延到血分;內傷燥邪,是人體本身的疾病,由於精血虧損導致,或者因為服用燥熱藥物所致,疾病從下焦的陰分開始,下焦治療失當,就會波及上焦,喘咳、痿厥、三消、噎膈等疾病的產生,都源於此。

治療方法:外感燥邪,津液停滯在上焦而致病,停滯的津液必須使其通利,非辛溫潤澤、暢通氣機的藥物不可;內傷燥邪,精血虧虛在下焦而致病,虧虛的精血必須使其恢復充盈,非柔潤滋補的藥物,以及具有滋養血肉功效的藥物不可。總之,治療這種疾病,最忌諱使用苦寒澀滯的藥物,最善於使用甘潤平和的藥物。這就是主要的區別。尤其外感和內傷、寒燥和燥熱更不能混淆。

寒燥是燥邪的轉化之氣;燥熱是燥邪的本性之氣。人們只知道燥熱是燥邪的常態,卻不知道寒燥是燥邪的變化,怪不得使用辛燥升散的藥物,往往會適得其反。難道沒有參考《內經》嗎?經書說:陽明司天,燥邪過盛,病人常嘔吐,心脅疼痛不能翻身,治療要用苦溫之藥(苦指的是微苦,像杏仁之類,取其通降作用;溫指的是溫潤,不是溫燥升散的藥物)。

這是《內經》治療寒燥的正確方法。又說:陽明過盛,邪氣從內發,左脅疼痛、大便溏泄,咽喉阻塞,外發疝氣,大寒肅殺,容貌憔悴,毛髮脫落,胸部不適,咽喉阻塞而咳嗽。根據這段經文,也是指寒燥搏結而言。《性理大全》認為燥屬次於寒。沈目南說:盛夏暑熱蒸熏,人體汗出很多,肌膚濕潤而不乾燥;冬月嚴寒肅殺,人體乾燥寒冷,所以深秋燥氣盛行,人體肺金應之,肌膚也乾燥。這也是指寒燥而言。

寒燥如此,溫燥也就可知了。

金屬燥,秋季當令,但秋季並不立刻乾燥,秋分以後,漸漸轉冷,露水寒霜,清氣搏激,燥邪才開始盛行。燥邪從天而降,首先傷害肺金,肺主一身之氣化,氣機被燥邪鬱阻,清肅之氣不行,臟腑機能失調,必然會乾咳不止、胸脅牽痛、不能翻身、胸悶氣逆喘息、乾嘔。又或者氣機被燥邪鬱阻,不能運化水液,水液停滯在膈膜以上,則必然口渴想喝水、喝水就吐、煩悶不安;氣機被燥邪鬱阻,不能布散津液,則必然寒熱無汗、口鼻唇舌乾燥、咽喉疼痛。

又或者氣機被燥邪鬱阻,內外皆阻塞,則必然全身疼痛;肺主皮毛,甚至皮膚乾燥疼痛、不能觸摸、凜凜惡寒,甚至肢體厥冷,即使蓋上厚厚的棉被也不暖和,很像陰寒的症狀。又或者氣機被燥邪鬱阻,臟腑調節失常,中焦的水液不能順利輸送到膀胱,而直接流注到大腸,則必然腹痛、泄瀉,嚴重者會上吐下瀉、脈象微弱肢體冰冷,又像陰寒濕邪的症狀。夏天受暑熱乾燥,也會多發此病。

但是燥邪干滯,大便必然艱澀難行,與濕瀉、熱瀉的腸道滑利不同。吐瀉嚴重則津液內耗,柔弱轉為剛強,腸道燥熱拘急,像硬塊一樣,按壓疼痛,蜷曲難伸,任脈失於滋養,肚臍上下按壓堅硬,觸摸時有跳動感;沖脈失於滋養,肚臍兩旁按壓堅硬,觸摸時有跳動感。這些都是燥邪極盛的表現,千萬不要誤認為是積滯,而錯誤地使用攻下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