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2)
《程杏軒醫案》輯錄 (2)
1. 臺靜亭州尊陰陽兩虧傷及奇經
復診寒熱依然,神采更倦,前方初服,微見痰紅,疑係附子溫燥所致。續服五劑,紅不再吐,口並不渴。仲聖云:身大熱而反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且越人明以陽維為病,苦寒熱為訓,豈寒慄如此,經年累月,憔悴不堪,不從溫補,尚有何策可施耶?王太僕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旨可悟矣。雖內經有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之言,丹溪有治用清涼之案,然與此似乎不合。無如補虛門中,歸脾、十全、補元煎、養營湯之屬,均已服過,即治奇經之鹿茸河車,亦無應驗。殊為棘手。但細詳脈證,總不外乎陰陽精氣兩虧,張介賓所謂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古人復起,不易斯言。
白話文:
再次看診,寒熱的症狀仍然存在,精神氣色比之前更疲倦。之前開的藥方,剛開始服用時,有出現一點痰中帶血絲的狀況,我懷疑這是因為附子藥性溫熱乾燥所導致的。後來繼續服用五劑後,不再吐血絲,口也不會覺得渴。
《傷寒論》提到:「身體發熱卻反而想穿衣服,這是因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而且扁鵲也明白說過,陽維脈的病症,是以忽冷忽熱為主要表現。像這種寒顫的狀況如此嚴重,持續這麼多年,導致身體憔悴不堪,如果不從溫補的方向治療,還能有什麼辦法呢?王太僕說過:「感覺熱卻不是真的熱,那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所以應該要增補體內的火源,才能驅散陰寒的蔽障。
這個道理應該可以理解。雖然《黃帝內經》中有許多禁止使用溫熱藥的禁忌,就像失去精神守護一樣,這些都屬於對火邪的論述;朱丹溪也有使用清涼藥物治療的案例,但似乎和現在的狀況不太相符。無奈的是,補虛的藥方,像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元煎、養營湯等,都已經服用過了,連治療奇經八脈的鹿茸和河車等藥物,也都沒有效果。情況實在棘手。
但是仔細分析病人的脈象和症狀,總歸是陰陽精氣兩方面都虧虛。張介賓說過:「以精氣來區分陰陽,則陰陽不可分離;以寒熱來區分陰陽,則陰陽不能混淆。」就算古人再世,也不會改變這樣的說法。
2. 長中堂病機治法
經云: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水為陰,火為陽。是病機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試觀天有四時,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所患不同,要不外乎心腎。此陰陽窟宅,水火根基。恙緣夙夜煩勞,心腎不交,水火失濟。夫營衛二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
若衛氣不得入陰,則但寤而無寐矣。醫用補心丹、養心湯,安神定志,未為不善,要知心為虛靈之臟,草木無情,非假物類之靈以引之,焉能望效?擬以純甘加入龜板虎睛龍齒琥珀珍珠,諒當有應。
安波按:此議誠言人所未言,擬再參入磁石,取其黑色通腎,上交於心,靈情活潑,上應虛靈之臟,未識與先生合拍否。
白話文:
中醫經典說:「陰陽是萬物生發的根本。」水屬於陰,火屬於陽。所以疾病的機制雖然繁雜,但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陰陽失調而已。觀察天有四季,產生寒冷、暑熱、乾燥、潮濕、風等變化;人有五臟,產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五臟發生的疾病各不相同,但主要不出於心和腎的失調。心和腎是陰陽的居所,水火的根基。疾病的發生是因為長久以來日夜操勞,導致心腎不交,水火不能相互調濟。人體的營氣和衛氣,在陽氣運行時就會清醒,在陰氣運行時就會入睡。
如果衛氣不能進入陰分,就會只清醒而無法入睡。醫生使用補心丹、養心湯等藥物,來安神定志,不能說不好,但要知道心是虛靈的臟器,草木之類沒有情感,不借助具有靈性的東西來引導,怎麼能期望有效果呢?我打算使用純甘味的藥物,加入龜板、虎睛、龍齒、琥珀、珍珠等,應該會有效果。
安波認為:這個觀點確實是別人沒有提到的。我打算再加入磁石,取它的黑色可以通腎,向上交於心,使靈性活躍,向上應和虛靈的心臟,不知道是否與您的想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