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補編 (4)

回本書目錄

補編 (4)

1. 錄方

2. 乾霍亂治法

乾霍亂心腹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俗名絞腸痧,不急救即死,治法宜飲鹽湯探吐,外治刺委中穴亦妙。此證王宇泰《證治準繩》謂由脾土鬱極不得發,以致火熱內擾,陰陽不交,而吳鞠通《溫病條辨》謂由伏陰與濕相搏,證有陰而無陽,方用蜀椒、附子、乾薑等藥。

竊謂乾霍亂,亦如濕霍亂,有寒有熱,當審證施治,不得專主熱劑,吳氏書闡發治溫病之法,辨論詳晰,卓然成一家言,惟此論尚局於偏,恐誤來學,特正之。

(炳章)按:乾霍亂每多挾食挾痰,兼中溫穢,探吐以通其上膈,針刺以通其經絡,宣達二便以通下焦之塞,上下內外皆通暢,則病自愈矣。凡陰寒多是綿綿腹痛,暴痛甚少,臨證宜審辨之。

白話文:

乾霍亂發作時,會感到心腹像被絞緊般的疼痛,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拉肚子也拉不出來,民間俗稱絞腸痧。這種病如果不趕快救治就會死亡。治療方法應該喝鹽水催吐,並且針刺委中穴,效果也很好。王宇泰在《證治準繩》中認為,乾霍亂是因為脾土鬱結到極點無法發散,導致火熱在體內擾動,陰陽之氣無法正常交流。而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則認為,乾霍亂是由於潛伏的陰氣與濕氣相互搏擊所致,病症表現為陰盛而陽虛,治療時應使用蜀椒、附子、乾薑等藥物。

我認為乾霍亂就像濕霍亂一樣,有寒證也有熱證,應該仔細辨別病情來治療,不能只用熱性藥物。吳鞠通的書闡述了治療溫病的方法,辨證論述詳細明確,自成一家之言,但這個關於乾霍亂的論述稍有偏頗,恐怕會誤導後來的學習者,所以特別加以匡正。

(炳章)按:乾霍亂經常伴有飲食積滯、痰液阻塞,同時也可能夾雜溫熱穢濁之氣。治療時,可用催吐來疏通上膈的阻塞,針刺來疏通經絡,並透過宣洩大小便來疏通下焦的阻塞。當身體上下內外都通暢了,病自然就會痊癒。通常陰寒引起的腹痛大多是隱隱作痛,很少出現劇烈疼痛,臨床看診時應該仔細辨別。

3. 苦參子治休息痢

鴉膽子治休息痢,歙《程杏軒文囿醫案》甚稱其功效,用三十粒去殼取仁,外包龍眼肉捻丸,每晨米湯送下一二服,或三四服即愈。此藥味大苦而寒,力能至大腸曲折之處,搜逐濕熱,《本草》不載,見於《幼幼集成》,稱為至聖丹,即苦參子也,藥肆多有之。吾里名醫張云寰先生李瀛,亦嘗以此方傳人,吾母周太孺人,喜施方藥,以治休息痢,無不應驗,兼治腸風便血,凡熱痢色赤,久不愈者,亦可治,惟虛寒下痢忌之。

(炳章)按:苦參子仁治腸熱便血,及熱痢久不愈,余亦治驗多人,惟余用每次十四粒,龍眼肉七枚,分包吞服,兩服即愈。

白話文:

鴉膽子能治療休息痢,歙縣的《程杏軒文囿醫案》非常稱讚它的功效。使用三十粒去殼取仁,外面包裹龍眼肉搓成丸,每天早上用米湯送服一到兩次,或者三到四次就能痊癒。這個藥味道極苦而且藥性寒涼,藥力能到達大腸彎曲的地方,搜尋並驅逐濕熱。《本草綱目》沒有記載,在《幼幼集成》中提到,稱它為至聖丹,其實就是苦參子。藥材店裡有很多。我們家鄉的名醫張云寰先生和李瀛先生,也曾經把這個方子傳授給別人。我的母親周太孺人,喜歡施藥救人,用這個方子治療休息痢,沒有不見效的,同時也能治療腸風便血。凡是熱痢,大便顏色是紅色,很久都沒有好的人,也可以用這個藥治療,只是虛寒性的腹瀉要忌用。

(炳章)補充說:苦參子仁可以治療腸熱便血,以及熱痢很久都無法痊癒的情況,我也用它治好過很多人。我每次用十四粒苦參子仁,搭配七枚龍眼肉,分開包起來吞服,吃兩次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