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三 (7)
卷三 (7)
1. 疫
以為疫症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如癍一出,即用大青葉,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表而愈劇者異矣。其所載治驗,俱用石膏數兩,犀角、黃連數錢。
歸安江《筆花醫鏡》載治一時疫發癍,用石膏至十四斤而癍始退,蓋即用其法也。近陳載庵亦仿之而獲效。王學權《重慶堂隨筆》云:吳又可治疫主大黃,蓋所論濕溫為病,濕為地氣,即仲聖所云濁邪中下之疫,濁邪乃有形之濕穢,故宜下而不宜清。余師愚治疫主石膏,蓋所論者暑熱為病,暑為天氣,即仲聖所云清邪中上之疫,清邪乃無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二公皆卓識,可為治疫兩大法門。
允哉言乎?
白話文:
[疫]
認為疫病初期,症狀是惡寒發熱、頭痛劇烈、煩躁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肢體冰冷、舌頭尖刺嘴唇乾燥、嘔吐腹瀉,脈象沉細而快,就要用大劑量的藥;脈象沉而快,用中等劑量的藥;脈象浮大而快,用小劑量的藥。如果疹子出現了,就用大青葉,再加入升麻四五分,引導毒氣外透,這是內化外解,濁氣下降清氣上升的方法,治一個好一個,治十個好十個,與只注重升提發散而病情加劇的方法大不相同。記載的治療驗證案例,都使用了幾兩石膏、幾錢犀角、黃連。
歸安江在《筆花醫鏡》中記載治療一次疫病流行出疹子的病例,使用了十四斤石膏疹子才退,這也是同樣的治療方法。近代陳載庵也仿照這個方法並獲得了療效。王學權在《重慶堂隨筆》中說:吳又可治療疫病主要用大黃,因為他認為濕溫是病因,濕屬於地氣,這就如同仲景所說的濁邪入侵下焦的疫病,濁邪是有形的濕穢之氣,所以應該瀉下而不應該清熱。我老師愚公治療疫病主要用石膏,因為他認為暑熱是病因,暑屬於天氣,這就如同仲景所說的清邪入侵上焦的疫病,清邪是無形的燥熱之氣,所以應該清熱而不應該瀉下。兩位都是卓越的見解,可以作為治療疫病的兩個主要方法。
這番話真是精闢啊!